【明報專訊】上回說到,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以貌取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來奚落晏子,卻為晏子滔滔雄辯所駁斥,終致自取其辱。今日晏子再次出使楚國,楚王為洗雪前恥,必然會想方設法,伺機行事,而他的臣子亦會出謀獻策,傾力襄助。究竟晏子單槍匹馬,會否寡不敵眾,而招架不住呢?請看下文分解。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1)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2)其來也,臣請(3)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4)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5)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6)則為枳(7),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8)熙(9)也,寡人反取病(10)焉。」
註釋:
(1)本篇異文頗多,今擇善而從,限於篇幅,不一一註明。
(2)為:介詞,相當於「在、於」。
(3)請:敬辭,表示請求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曷:相當於「何」,什麼。「曷為」,即上文的「何為」。[粵]音褐(陽入,第九聲)。
(5)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為表敬意,而起身離開坐席。
(6)淮南、淮北:「淮」即淮河,發源於河南,經安徽流入江蘇洪澤湖。淮南,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約為今安徽中部。淮北,指淮河以北的地區,約為今安徽北部。
(7)枳:又叫「枸橘」、「臭橘」,枝葉似橘,果實細小而味道酸苦,可入藥。[粵]音止。
(8)與:容許、容讓。
(9)熙:通「嬉」,嬉戲、戲弄。
(10)病:恥辱、羞辱。
語譯填充:
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聽聞此事,對(a)_____說:「晏嬰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現在他將來訪楚國,我想侮辱他,(可以)(b)_____呢?」近臣答道:「在他來到時,請讓我綁茪@人,在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說:『(c)_____?』(我)答道:『齊國人。』大王說:『犯了什麼罪?』答道:『犯了盜竊。』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賞賜晏子酒,二人(d)_____時,有兩個官吏綁茪@個人來晉見楚王。楚王說:「被綁茠(c)_____?」答道:「齊國人。」楚王說:「犯了什麼罪?」答道:「犯了盜竊。」楚王看了看晏子,說:「齊國人(e)_____就善於盜竊嗎?」晏子起身離席,答道:「晏嬰聽聞,橘生於淮南就是橘,生於淮北就是枳,兩者只是葉子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之所以如此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有所(f)_____。現在人生長於齊國,不會盜竊,到了楚國就盜竊,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盜竊嗎?」楚王笑道:「聖人是不容戲弄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學習要點】
「也」的用法
本篇的語氣詞「也」,一共出現了九次,有以下四種用法:
(1)用在陳述句的句末,表判斷語氣。例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齊人也」、「聖人非所與熙也」,其中「齊人也」是「縛者,齊人也」的省略說法,「齊人也」與「齊之習辭者也」、「非所與熙也」分別對「縛者」的身分與「晏嬰」、「聖人」的特點加以判斷。
(2)用在陳述句的句末,表陳述語氣,說明因果關係。例如,「水土異也」,是「(橘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的省略說法,說明「橘枳」之所以「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的原因。
(3)用在疑問句的句末,與「何」、「曷」、「誰」等疑問代詞配合使用,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呢」等。例如,「吾欲辱之,何以也?」、「何為者也?」、「縛者曷為者也?」。
(4)用在各種句法成分(如主語、賓語、狀語等)後面,表停頓及話題標記用法,相當於「啊」、「嘛」等,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也」用在句首狀語「為其來」後面。
【實戰篇】
1.試判斷以下陳述:
那「縛者」的身分(「齊人」)只是那兩個官吏杜撰出來的。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2.楚王如何侮辱齊國?晏子又如何反駁?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羅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