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李光耀時代 社會埋炸彈
李光耀治下新加坡經濟起飛,其中一因素便是新加坡立國之初擁有年輕及未充分就業人口。到了今天,跟不少發達地區一樣,新加坡面臨人口老化問題。
政府本想藉移民彌補生育率偏低,如意算盤卻因本地居民反感而要暫緩。如何維持勞動人口及政府福利,又避免移民引伸的社會問題,已成後李光耀時代的挑戰。
人口老化 納移民引發矛盾
新加坡生育率近30年一直偏低,政府雖推行各種措施鼓勵結婚產子,但迄今生育率只是1.2,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基於現實考慮,新加坡對外來移民開放以維持人口及競力。但李光耀生前對生育率低憂心忡忡,2012年警告,若不想國家「垮台」,國民便要結婚產子:「若欠缺新公民,新加坡的社會風氣、社會精神及社會規條便將由新的永久居民決定。」
新加坡立國之初人口只有190萬人,今天已增至547萬人,但當中有160萬並非正式居民。另一方面,65歲以上居民佔總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6%增至2015年的12.4%。
李顯龍:事事怪外國人損經濟
人口老化令福利開支大增,新加坡在今年預算便調高最高收入人士稅率,以應付政府開支。全國去年總人口雖然稍為增長,但整體增長率只有1.3%,是近十年最低的。
人口增長放緩原因是新加坡近年收緊輸入外勞,非居民人口增長率由2012年的7.2%下調至去年的2.9%。外國移民自2000年增加了一倍,由75.4萬人大增至2014年6月的160萬人。建築、運輸等低技術外勞雖補充了新加坡所缺乏的勞動力,但引起的社會問題卻衝擊「和諧社會」。中國籍巴士司機2012年因不滿同工不同酬發起罷工,是新加坡25年來首次;2013年一名印度外勞被撞死更觸發南亞外勞騷亂。
新加坡政府政策白皮書2013年預測人口2030年前將增加三成至690萬人,其中45%是新移民,結果觸發新加坡人罕有集會示威,抗議政府輸入移民。
除了低技術勞工,新加坡人亦擔心外國專才「搶飯碗」,並把樓價物價飛升歸咎外國人。
有見及此,星洲政府近年已控制移民人數,避免刺激本地人反移民情緒。但為經濟增長甚至生存,也不能不引入移民。
李顯龍去年10月承認,在移民問題上保持平衡並不易,他警告,若新加坡人事事怪責外國人的趨勢持續,將損害新加坡經濟及名聲。【新加坡後李光耀挑戰——人口篇】 明報記者 林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