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通傅高義:港鬥星 敗在移民質素
【明報專訊】香港面對新加坡的競爭,近年節節敗退。在1990年代出版了專著介紹「亞洲四之龍」而被尊為「四小龍之父」的美國哈佛教授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認為港星之爭中,人才引進是關鍵。香港最大不足是移民政策失敗,新移民質不高而量又大,不如新加坡特別注重引進優秀人才,結果香港的競爭力大打折扣;同時香港的樓價太貴,生活成本高,亦令高質移民無意前來。明報記者 陸文
傅高義是美國著名的東亞專家,精通日語、中文。著有《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而一舉成名,亦有專著分析亞洲四小龍及中國的崛起,而被稱為「中國通」。傅高義早前在港以中文接受《明報》訪問,特別分析了香港近年的困境。
「太多人來不行 香港太狹窄了」
傅高義坦言,港星之爭中,移民政策是香港敗北的主因。他直言香港的新移民數量多,但質量不高,「我跟一個香港的朋友討論,他說『我們都應該歡迎,不要怕他們來』,但我覺得香港應該怕,我認為太多的人來香港還是不行,香港地方太狹窄了」。他認為香港應該邀請一批能力比較強的人,歡迎他們、要求他們來,給他們機會,這對香港會有好處,反而太多的人來香港則會造成社會問題。
去年4萬單程證來港 為自然增長1倍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香港新移民的主力是內地批核、而本港難以主導的單程證持有人。去年共有4.05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移居香港,幾乎是香港本地自然增長人口(即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的一倍(見表2)。但這批人數眾多的新移民,無論在教育背景及工作技能,大都不符合香港對專才的需求。統計處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新來港內地移民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士,雖然由2001年的約5.7%,增至2011年的16%,但仍遠低於本港人口中約27.7%受過大專教育的比例。來港新移民中,專業人員的比例不足一成,亦遠低於本港現時28.1%的比例,反而非技術工人佔新移民比例達三成(見表1)。
反觀新加坡方面,按當地統計局數據,新增永久居民的人數由2007年的近5萬,逐漸減至2013年的約2.4萬,但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卻由76.4%增至81.8%(見表3)。粗略計算,由2007年起計,新加坡引入了近20萬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專才。相反,同期香港即使以最樂觀估計,以單程證形式移入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士亦僅有約4萬人。
「新加坡很積極要求外地人來,尤其能幹的、能力比較強的人,特別積極讓他們來,而香港沒有這個做法,或者是不夠。」傅高義更從歷史角度分析,二戰以後,內地很多知識分子、專業人才來到香港,刺激香港各行各業迅速發展。反而現在同樣高質的移民不多,新的外來人遠不如以前般能貢獻香港。
星洲中學階段已全球揀蟀
究竟新加坡如何保證引入高比例的優質人才呢?單吸引頂尖海外留學生這一項,除大專院校招收海外留學生,新加坡還比香港做多一步﹕早在中學階段已經在全球各國的重點中學,通過層層筆試、面試,挑選最優秀的一批人才赴星讀書,規定他們大學入讀新加坡最需要的科學和工程學類等專業,畢業後若不深造則必須在新加坡工作6年。相對的,政府提供全額獎學金,涵蓋學費、生活費,甚至留學生每年回國的往返機票,以此吸引最優秀的一批人。單此一項計劃,每年僅計在中國就要篩選走數百名尖子。
批港高地價政策 難吸移民
傅高義另外也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同屬國際金融中心,但香港該地位近年受到內地發展的挑戰,「現在國內的發展比較快,尤其是金融。20年前上海還沒有發達的時候,香港的金融界力量非常大,最近20年上海的競爭力也提高了,當然會影響香港的發展」。他亦特別批評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地產讓有的人賺了很多錢,但是這個產業對社會全面發展不是很重要,相反的,因為地產太貴,很多移民覺得太貴,不想來」。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