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媒《人民日報》14日刊登署名武衛政的評論,文章稱,春節臨近,圍繞煙花爆竹的討論多起來。微信朋友圈出現幾幅大爺大媽的照片,環衛一線的大爺大媽希望:「年輕人,少放點鞭炮!讓我老伴早回家過年!謝謝體諒!」賣煙花爆竹的大爺抱怨:「都不買鞭炮咋辦,我也是老頭。」賣掃帚的大爺表示:「年輕人買把掃帚吧,再買點鞭炮,放完自己掃。」
在煙花爆竹的問題上,大家都有權說點什麼。除了上述幾位,賣口罩的、賣耳塞的、賣紅花油和創可貼的大爺、大媽們,都可以表達類似的心願。微信確實是個好東西,可以充分反映眾人的意見。微信上的那些話是否照片中幾位大爺、大媽的原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反映了群眾對於煙花爆竹的不同訴求,這些訴求都有其合理性,放在一起卻難以形成共識。
一邊是希望少放,一邊是希望多買。多買難道是為了放在家裏當擺設,或是為了多囤點貨待價而沽?現實中可能性更大的是多買意味着多放。這就非常矛盾。這一矛盾在十幾年前就有,近年來因為灰霾多發顯得更加突出。燃放煙花爆竹是傳統民俗,傳統民俗遇上灰霾,究竟何去何從,這是大城市居民過年時非常關心的問題。
沒聽說縣城和農村的居民爭論這一問題,那裏不限放。大城市限放,實在是出於無奈。人口眾多、樓房密集、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導致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噪音不斷、垃圾量大。這些「城市病」平時已經把人們搞得身心疲憊,如果春節期間再集中燃放煙花爆竹,產生大量煙塵廢氣噪音垃圾,許多人特別是大爺大媽們難以承受。
有關煙花爆竹的訴求再多,也不能忽視一個訴求,那就是環境的乾淨和安靜。有幾個人願意呼吸煙塵廢氣聽噪音?相比那麼多訴求,乾淨和安靜是普遍的訴求。實際上,許多城市並沒有完全禁止燃放,只是要求大家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燃放,並且是適量燃放。這樣做滿足了許多人的燃放訴求,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乾淨和安靜的普遍訴求。
想盡情燃放,可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在城市裏,只能限制燃放。不能在醫院、加油站等特定區域燃放,不能在半夜三更人們睡得正香的時候燃放,其中道理「你懂的」。即使遵守限放規定,燃放太多也不好,「你」想多放,「我」也想多放,現在許多煙花爆竹個頭大、炸聲響,眾多燃放加在一起,在空間狹小的居民區,污染的規模效應不可小覷。
面對限放,有人經常會問:我們不燃放,是否真的有利於改善空氣質量?這一疑問的潛台詞是:如果限放以後空氣質量仍然不好,是否反證限放沒什麼用?應該說,燃放煙花爆竹只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一個原因。不燃放、少燃放雖然只是減少了一少部分排放,也是環境友好的。如遇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天氣,不燃放、少燃放相當於不再給污染這堵牆「添磚加瓦」,作用也是積極的。
天公並不總是作美。往年春節期間遇到重污染天氣,許多人自覺地不燃放、少燃放,但仍有人我行我素,照放不誤,有的居然戴着口罩燃放。戴口罩,說明他們知道空氣污染危害健康,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燃放會加重污染。今年春節如有類似天氣,還會有人戴着口罩燃放嗎?戴口罩是應該的,燃放就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