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進入嶺大校園,不難發現各處掛滿與民主運動有關的字句,而這塊「我要真普選」巨型布條,亦道出羅冠聰及不少港人的心聲。
放大
 
學聯成員於佔領運動期間試圖上京,尚未離港已被告知回鄉證「被注銷」。鍾耀華(左起)、周永康和羅冠聰對中央政府的做法表示詫異和憤慨。
放大
 
佔領運動期間,學聯作為代表與政府官員對話,過程在電視直播。圖中左起為學聯常委梁麗幗、羅冠聰、秘書長周永康、副秘書長岑敖暉與常務秘書鍾耀華。
放大
 
羅冠聰認為參與雨傘運動令他更懂得謙虛。有傳他將接替周永康擔任學聯秘書長一職,他接受另一傳媒訪問時透露還未決定接棒與否。
放大
 

其他新聞
概念解碼﹕身分認同(sense of identity)
學生投稿﹕發展人工島的利弊
我們追求怎樣的發展?
趣學通識﹕多角度思考教學法
DSE信箱﹕內地升大學 下月招生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人物X概念﹕學聯羅冠聰 為香港未來打拼

【明報專訊】歷時79天的雨傘運動,隨茯F府的清場行動於2014年底曲終人散。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引起不少爭議,亦為香港民主路寫下重要的歷史篇章,令不少港人更關心自己的城市,同時亦打造一班新晉政治明星,以學聯常委身分參與雨傘運動的羅冠聰(Nathan)屬其中一員。

◆來自基層 體會民生問題

就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Nathan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常委,亦是嶺大學生會代表會主席及署理會長,活躍於社會運動,在雨傘運動一役,作為「學聯五子」之一與政府官員對話而為人熟悉,有不少「粉絲」。談到自己關注社會議題的原因,Nathan指中三時加入學校辯論隊是重要切入點,「當時要就不同議題蒐集資料,始意識到社會有問題,亦明白可以透過改變政治制度解決」。此外,他來自基層家庭,親身體會不少切身民生問題,深明社會問題距離自己不遠。

從中學時代開始,Nathan一直想找平台參與社會議題,升讀大學後,便加入學生會。他說加入學生會前亦有顧慮,「職務繁忙可能影響學業成績,加上沒有時間做兼職,經濟也是一大考慮」,但他認為這些都算不上大顧慮,只要好好平衡就可以。Nathan明白作為學生會成員不容易,但剛上莊時不覺得要做什麼轟烈的事情,也沒預期自己要取得什麼突破,只希望參與一些常規活動,例如每年的「七一大遊行」,從參加者慢慢變成參與組織者。

學生會有建制權力 非只「搞外務」

過去不少社會運動均得到大學學生會成員積極參與,甚至擔任發起人或統籌的角色,但Nathan認為學生會近年在香港社會的影響力下降不少。「1970、80年代,整個社會大環境及當時的political agenda(政治議程)推動學生會在社會的功能。」1970年代的嚴重貪腐問題,以及1980年代的香港前途問題討論,都有學生參與其中。「近年年輕人生活壓力大,主要focus on自己的事,部分人甚至對政治冷感。同時,學聯亦有式微的趨勢,以嶺大為例,近年學生會參加人數下降。」

Nathan認為部分大專生不太理解大學學生會的角色。他解釋,其實學生會有不少建制權力,例如學生會成員同時在校董會及教資會等組織佔一席位,可以為學生反映意見,直接推動改變政策。惟不少學生認為學生會只是一個「搞外務」的團體,對其真正功能了解不多。Nathan笑言這種心態「很香港」,「很個人(自我中心),有些人意識到群體、社會的問題,但認為『唔關自己事』,就不去理會,亦不覺得需要改變」。

◆「學生形象具震撼力」

雨傘運動中,學聯和學生的角色吃重,但Nathan說一開始根本沒有預計事情會這樣發生,過程中亦是見步行步。他認為學聯在運動中主要作為提供方向的組織,「雖然不是全部人都聽」。他又認為學聯影響的群體主要是學生、年輕人和中年人,「中年那批可能本身是泛民支持者,又或原本『所謂政治中立』或冷感」。

「學生的形象是具震撼力的。」Nathan如此解讀學生在運動中的影響力。他認為以學生身分參與社會運動(非單指雨傘運動)利多於弊,「學生相對沒有經濟和家庭壓力,而且作為學生會成員資源亦足夠,加上學生比較有『犯錯』空間,從經驗中學習」。

雨傘運動期間,不少年輕人因政見相左與家人爭執甚至反目,Nathan說身邊的朋友大多數「泛黃」(雨傘運動支持者),而家人則因為工作繁忙不太討論這些問題。遇到不同意見時,Nathan又會如何應對?「當然我認為道理在自己這邊(笑),但每個人的狀態和感受不同,我會理解對方的情G,可能他只是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資訊去了解事件。」這樣的理解和接納,正正是民主的重要元素,「我們追求的民主,非止於政治或選舉制度上的改變,而是一種精神……人們互相尊重,懷有同理心、公德心,勇於交流,這些都是很寶貴的」。

理解和接納是民主重要元素

整場雨傘運動中,Nathan感到最大壓力的時期是9月尾,「(警方使用催淚彈後)血腥清場的傳言甚囂塵上,當時自己都好驚,也覺得要對群眾負責,但因為沒有經驗,不知會有哪些可能,只能見步行步」。作為學生領袖之一,Nathan的壓力不小,運動期間也有意志消沉的時刻,「想獨自安靜一下,雖然這樣的心情不會維持很久。慶幸團隊會互相配合,當有人想休息時,其他人會補上」。

「明星光環蓋過後勤努力」

雨傘運動造就不少政治明星,多名學聯成員都是「造星」對象。Nathan認為在雨傘運動的context(處境)中,明星化有其作用,「知名度較高的朋友影響力大,他們的見解和立場也能快速傳播,對運動發展而言是好事,但當然,知名度也會為他們私人生活帶來壓力」。他又指出,有時候把某些成員明星化似乎掩蓋了整個團隊的努力,「學聯不止兩個人、五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我們有很多後勤成員付出努力,前線的明星光環有時好像令他們被遺忘」。

◆「立場是思考結果 非偏頗」

雨傘運動在2014年底落幕,第二輪政改諮詢亦隨之展開。運動曲終人散,但其精神在城市各處延續。Nathan形容雨傘運動有種生命力,在港人之間蔓延,更多人開始自發爭取民主,對未來一代亦有影響。雨傘運動可說令不少港人覺醒,意識到社會問題,從而想做點什麼去改變它。Nathan說來屆參與學生會的人數上升,反映更多年輕人願意改變。至於參與運動對自己的影響,他則說令他更humble(謙虛),「更接近民眾,希望未來的組織工作會做得更好」。

雨傘運動具生命力 精神各處延續

年輕學子希望對社會和政治有更多了解,甚至參與其中,Nathan又有何建議?「首先要摒棄那種『正反意見必須要各寫3個points』的想法。」他解釋,理解各方意見是必要的,也是對事件有更全面了解的首要步驟,惟有些學生在列出雙方意見後得出「雙方都有好處」的結論,欠缺個人立場。他認為,有立場不等於偏頗,立場是認知和思考後得出的結果。

政府多番強調要做好青年工作,在《施政報告》提出數項建議,惟Nathan認為這些政策未能回應青少年需求。「政府的建議,如提供創業基金等,固然有其用處,但年輕人最關心的學位、就業問題未得到回應。」他指市民對政府已經沒有期望,但不希望這種「沒有期望」被合理化,成為政府不回應市民需求的藉口。談到對香港未來的願景,Nathan毫不猶豫﹕「當然是真普選!」他希望香港可以成為一個生活而不止是掙錢的地方,「希望更多人可以視香港為他們的『家』和『根』,為更好的將來打拼」。

■相關概念

社會政治參與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社會政治參與指個人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例如投票等。對青少年而言,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途徑包括﹕留意社會政治消息;向政府表達意見,如「簽名運動」、遊行、投訴等;參與學校、社區、選舉事務有關的組織、團體或助選活動等。

民主發展 (democratic development)

按照字典上的定義,民主是「人民支配的政體,最高權力屬於人民,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由經自由選舉制度產生的人民代理人行使」。用已故美國總統林肯的話來說,民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民主發展是將政體推向自由民主制的進程,自由民主的制度下,公民通常擁有選舉權,可投票選出能代表自己的人進議會。

文﹕鄭寶欣

圖﹕鄭寶欣、資料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人物X概念﹕學聯羅冠聰 為香港未來打拼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