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局長孫明揚年代,教育局於2010學年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每間學校可開多少英文班,取決於其中一收生質素,6年檢討一次。「英文中學音樂椅」將再轉動,料教育局本年底會公布新的英中名單,明年9月落實。近年中學生銳減、愈來愈多Band 2學生躋身Band 1學校,預料將有英中要「落車」。據筆者了解,教育局正思考如何減輕震盪,教育界亦計劃提出一籃子改變「遊戲規則」、放寬英語教學政策的建議。
【教育線眼】文﹕余諫之
政府因應回歸,1998年實施母語教學政策,孫明揚其後落實微調政策,大幅增加非英文中學以英語授課的機會。收得愈多Band 1學生的學校,初中可開辦愈多英文班(又稱彈性班);其餘就是中文班,可將25%課時劃作英語授課,與英文科以外多一科以英語授課相若。
料部分英中會「落車」
現時約115間中學初中各科以全英語授課,但2016學年新周期展開,各中學今年11月起為家長和學生辦入學簡介會時,便須交代教學語言政策,故教育局已着手探討新一輪安排。據悉,當局預料部分英中會「落車」(即中一部分英文班要轉為中文班),恐引起學界反彈,正思量對策。
倡放寬以英語學習學生比例
教育界亦已有方案,包括「再微調」語言政策的兩個「神奇數字」。其一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在2005年發表《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指成績屬全港首32%至40%的學生才有能力以英語學習,微調方案以此作參照,訂明班內85%學生屬全港前列40%才可成為英文班。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說,該研究為多年前所做,但小學教英文水平已提升,可探討是否可放寬40%此數字,令更多中學生可接受英語教學。
增中文班英語課時可減標籤
其二是現時規定中文班可劃出25%課時以英語授課,林建議當局放寬,拉近英文班和中文班差距,減少標籤效應,認為對學校和學生來說都是好事。
林指出,鄰近國家都在增強學生英語能力,希望微調方案勿再如鳥籠般框住資助學校,期望當局可增加彈性,甚至在根據學校收生水平釐定其英文班數目後,允許校方「上訴」。
(逢周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