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不斷 邊民多漢人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歷史上英國殖民者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緬甸民族衝突長期不斷。
昂山將軍推動「高度自治」
1947年,緬甸國父、昂山素姬之父昂山將軍與少數民族達成的《彬龍協定》(Panglong agreement)中規定,少數民族可「高度自治」。但之後中央政府同各少數民族在對協定的解讀迥異,導致民族衝突持續至今。緬甸有7省和7邦,其中7邦是指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若開邦,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各邦多有地方武裝。其中,撣邦多為漢族,克欽族與雲南的景頗族同宗。幾十年來,這兩邦武裝與政府軍衝突最激烈。
最近襲擊政府軍的果敢武裝,全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2011年前稱「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是以漢人(自稱 「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首領名彭家聲。2009年,政府軍成功接管了該區。一名不願具名的緬北戰事觀察人士對本報說,「果敢軍一直被緬軍排除在和平進程外,彭家聲至今尚未獲得大赦,在全國停火前必須顯示存在,否則今後沒有一席之地。」
緬甸撣邦第二、三、四特區原來都屬緬共控制區。其中二區自稱「佤邦」 ,官方文字是中文,首領是華裔鮑友祥。三區實為克欽邦第一特區,基本是克欽族。四區領導人林明賢原是中國知青,生在海南,長在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