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道學先生遇見「狐狸精」
【明報專訊】清代初期,滿洲政權提倡「程朱理學」,以此籠絡漢族文人,爭取支持,維持統治。到了乾隆年間,「理學」弊端漸現,很多理學家滿口聖賢仁禮,卻一肚子男盜女娼。原本用來稱呼理學家的「道學先生」漸漸有了貶義,成了偽君子的代稱。紀昀(紀曉嵐)曾任禮部尚書,對這類假道學尤為深惡痛絕。他的文言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不乏譏刺道學先生的篇章,〈講學者〉是其中之一。
〈講學者〉——《閱微草堂筆記》
董曲江(1)前輩言:有講學者(2),性乖僻,好以苛禮繩(3)生徒(4)。生徒苦之,然其人頗負端方名,不能詆其非也。
塾後有小圃,一夕,散步月下,見花間隱隱有人影。時積雨初晴,土垣微圮(5),疑為鄰里竊蔬者。迫而詰之,則一麗人匿樹後,跪答曰:「身是狐女,畏公正人不敢近,故夜來折花。不虞為公所見,乞曲恕(6)。」言詞柔婉,顧盼間百媚俱生。講學者惑之,挑與語。宛轉相就,且云:「妾能隱形,往來無跡。即有人在側亦不睹,不至為生徒知也。」因相燕昵。
比天欲曉,講學者促之行。曰:「外有人聲,我自能從窗隙去,公無慮。」俄曉日滿窗,執經者咻(7),女仍垂帳偃臥(8)。講學者心搖搖,然尚冀人不見。
忽外言某媼來迓女,女披衣徑出,坐皋比(9)上,理鬢訖,斂衽(10)謝曰:「未攜妝具,且歸梳沐,暇日再來訪,索昨夕纏頭錦耳。」乃里中新來角妓,諸生徒賄使為此也。講學者大沮,生徒課畢歸早餐,已自負衣裝遁矣。
外有餘必中不足,豈不信乎!
註釋:
(1)董曲江: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清朝詩人,是作者紀昀的好朋友。
(2)講學者:這堳道學家,即好講理學的塾師。這種人通常死守禮教、古板迂腐、不識變通,人或稱之為「道學先生」。
(3)繩:約束。
(4)生徒:學生,門徒。
(5)微圮:稍微損壞。圮,[粵]音鄙,疰a,倒塌。
(6)曲恕:寬容,饒恕。
(7)咻隉G亦作「麇至」、「?至」,成群而來。哄A[粵]音群,成群。
(8)偃臥:仰臥。偃,[粵]音演,仰面倒下。
(9)皋比:[粵]音高皮,原指虎皮,這堳講座。皋,通「櫜」,古代用虎皮包兵甲,收入武庫,稱「建櫜」;比,同「皮」。古人坐虎皮講學,後人因用「皋比」指教師的講席。
(10)斂衽:整理衣襟,以示恭敬。元代以後,亦指女子的拜禮。衽,[粵]音任,衣襟。
語譯填充:(第二段至第四段)
學塾後有個小菜園。有一晚,先生在月下散步,看見花間隱隱有人影。下了好幾天雨,這天剛晴。土牆經雨水一打,有點損壞,先生疑心是鄰家乘機偷菜,就上前(a)______。原來卻是個美人,藏在樹後。美人跪下答話:「我是狐女,因為您是正人君子,不敢靠近,所以等到夜堣~來摘花。(b)______被您發現了,還請見諒。」言詞談吐,溫柔婉轉,顧盼之間,千嬌百媚。道學先生不覺被她迷住,出言(c)______。美人竟然投懷送抱,還說:「我會隱形,來無影,去無蹤,即使有人在旁也看不見,不會讓學生知道的。」於是兩人親熱起來。
等到天快亮的時候,道學先生催她快走。美人說:「一聽到外面有人聲,我自然會從窗縫中溜出去,您不必擔心!」再過一會兒,朝陽照滿窗戶,一大群學生拿虒g書上學來了。美人依然放下帳子,躺在H上。先生(d)______,但仍期望別人看不到。
忽然外面有人說有個老媽子(e)______女兒來了。美人一聽,披了衣裳,徑直出來,坐在講座上,理一理頭髮,整一整衣襟,向先生道歉:「沒帶梳妝的東西,我先回去梳洗梳洗。回頭有空再來拜訪,並拿昨晚的過夜錢。」原來那女人是附近新來的藝妓,塾奡X個學生花錢請她來捉弄老師。道學先生沮喪至極。學生下課回家吃早餐,先生已背 茼蝒奐走了。
【學習要點﹕被動句的類型】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語意被動句,就是不借助語法標誌,完全依靠上下文的意思來表示被動;二是語法被動句,即句子中有某種表示被動的語法標誌。
以〈講學者〉為例:
1)「講學者惑之」是語意被動句,其形式和主動句一樣,但這一句的意思並不是「講學者迷誘她」,而是「講學者被她迷惑」,主語「講學者」是受事者,故屬於被動句。
2)「不至為生徒知也」、「不虞為公所見」這兩句是語法被動句,帶有表示被動的語法標誌。
「不至為生徒知也」用「為」帶出施事者,「為生徒知」就是「被生徒知道」,「為」和現代漢語被動句中的「被」一樣,都表示被動,是一種語法標誌。
「不虞為公所見」則用「為……所……」這種格式表示被動,「為公所見」就是「被您看出」。「為……所……」由「為」發展而來,上面的「為生徒知」也可以寫成「為生徒所知」。「為……所……」是古代漢語被動句最常見的語法標誌,並保留在現代漢語中。
【實戰篇】
1.試將第一段譯成白話。
2.試判斷以下陳述:
美女不敢接近道學先生,等到夜堣~偷偷到園中摘花。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3.作者說:「外有餘必中不足」,這話是什麼意思?試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文:香港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洪若震
插圖﹕鍾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