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一群中學生義工到長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幫忙插秧。右起為李曼玲(荃灣官立中學中五)、卓怡輝(慈幼英文學校中六)、李瑋恆(拔萃男書院中五)、羅晞彤(沙田蘇浙公學中六)、趙泳兒(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中五)。(大海攝)
放大
 
插秧不易,一人插秧,可插三直行,左一行、右一行,雙腳之間是一行。但如力度不夠、或插得不夠深,秧苗會飄浮水面。(大海攝)
放大
 
(大海攝)
放大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高級導師李果(受訪者提供)
放大
 
圖5(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參考答案﹕古文初體驗
古文初體驗﹕以吃虧服人
活學語文﹕從廣告學修辭
導讀愛情﹕你離開了,卻散落四周
篇章名句﹕母愛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放眼中華﹕為何成主食?

【明報專訊】聽過「吃米不知米貴」嗎?指的是身在福中又不懂世情的人。米作為多年來中國人主食之一,米價高低對民生的影響,隨時比改朝換代更大。吃米當然要知米貴,米的「貴」,除了是金錢價值,還貴乎它和生活息息相關。

古代北方種小米 南方種稻

原來上萬年前已經出現稻米,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高級導師李果說:「有說稻米於1萬年前甚至1萬2000多年前已出現。自古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北方以種小米、黍等為主,而南方則以水稻(即現在吃的稻米)為主。」相較北方種植的主食,南方種植的米烹煮出來味道香甜吸引,隨人口變化、交通日漸發達、朝代更迭首都遷移,稻米的重要更大大提高。

起源﹕人口增長 狩獵轉型農耕

稻米出現,是由於中國從狩獵採集的覓食模式轉型至農耕模式。李果說:「耕作是很麻煩的,工序多,又複雜。以前狩獵採集就簡單直接得多,可即採即食。」那為什麼要種稻米?「原因不難明,一來氣候突然轉變,日常依賴的糧食驟減;二來中國地大人多,人口增長迅速,多人聚集需要大量食物,狩獵採集已不能令大家得溫飽,才另覓蹊徑,即使麻煩也要耕作。」李果表示,不是說耕作就可耕作,順利轉型也要靠地理環境,「長久以來,中國地理環境封閉,被海阻隔,內陸地較多,很多地可耕作;相對其他地方,中國長期有河流(黃河等)注入水源,使土地肥沃」。

傳播﹕運河建設 稻米北運

水稻本是南方地區人民的主食,古時政治、經濟中心多在北方,要運送南方食糧困難,所以水稻地位不及北方出產的小米。直至隋代建設大運河後,南方稻米運去北方較方便,讓北方的人得嘗稻米甘香。李果說:「當時興建大運河,貫通南北,使南糧北運,北方因此可以更容易得到南方產物。」大運河是當時極其浩大的工程,對後來交通發展有重要影響,它連接長江、黃河等,使南北交通運輸更便利,經濟活動更加發達。

盛行﹕南宋偏安 依賴南方產物

李果說:「宋代以前水稻的地位不高,直至宋代時水稻才較小米重要。主因是於宋後期遷都南方(南宋首都臨安),重要活動南移,依靠南方產物為主,水稻對國家愈來愈重要。」稻米相較其他主食較香甜、易入口,很快便迅速「擄獲」大家歡心,後期清代出現的傳說中之盛宴滿漢全席,有不少菜式均包括米。李果補充:「中國人以前吃主糧,無論南北,傳統均以『粒食』為主(稻米、黍等)。將農作物磨成粉再弄成麵餅等形式煮食,是參考了後期從西面傳入的食法。」

香港也有種米?

粒粒皆辛苦,種米過程繁複。長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以保育為主要目的,透過與農民合作,在仍然維持濕耕水田耕種的塱原種植稻米。種好的稻米一部分作為米糧賣出,另一部分則主要回饋大自然,讓飛鳥自然啄食。一群中學生義工趁夏季結束前,走到農社幫忙插秧,簡單體驗種米。

李曼玲:「平時吃米多,還不知道是怎樣耕作而來的。」

趙泳兒:「插秧都幾有難度,要直,又要插得穩妥,一邊踏泥土、一邊插秧,踏過的泥土會鬆,不能插在那堙A要小心。」

【思考站 】

你認為中國是傳統農耕社會對中國人看待大自然方式有影響嗎?如有,是什麼影響?(見圖5)

【考考你 】

如何種米?

你知道米是怎樣種成的嗎?

文﹕大海

 
 
今日相關新聞
放眼中華﹕為何成主食?
參考答案﹕放眼中華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