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代建築物與老店舖可否並存?這討論不是今天才有,在1970年代,香港作家西西已藉文章抒發自己對傳統而古老事物的眷戀。西西於1975年文藝刊物《大拇指》發表文章〈有趣的店〉(後來名為〈店舖〉),描寫1970年代上環一帶不同店舖的風貌,如酸枝家具店、藤器店、鳥舖子、繡莊等。如她從外觀、內容、店舖內的陳設、顏色等寫現時罕見的雞毛帚子店:「……一個小攤上插蚋毛帚,長條子的羽毛,繞蚚礙K纏紮,就製成雞毛帚了。它們的顏色和菊一般多。」 文中西西多處運用了豐富聯想,如店舖中的玻璃令她想起海灘、竹篾箍茠滌s曇令她聯想到《水滸傳》中的人物等。然而這些有趣事物,逐步在時代巨輪下消失。文中「在樓板和泥牆之間,古老的傳統在逐漸消失。」隨茠懋|發展,傳統事物、文化、環境等漸漸消隱,簡單一句,便抒發了西西對舊事物消失的感慨,也肯定了它們的存在價值,你認為這句話套在今天,仍然適用嗎? 【知多齱R本地著名作家西西】 西西,原名張彥,原生在上海的她於1950年來港定居。她念書時已熱愛文學和創作,中學時曾創作短篇小說《瑪利亞》,獲《中國學生周報》徵文比賽小說組第一名。她曾任小學教師,又曾當《中國學生周報》等雜誌的編輯,著有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長篇小說《我城》、散文集《花木欄》等。 文:Ge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