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地方小,約一小時車程已可來往郊區和市區,但似乎大部分港人對郊區的大自然環境不太熱中,反而喜歡待在購物商場享受冷氣。註冊園境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兼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THEi)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陳元敬(Paul)認為,有效利用設計把人和大自然連結,就是園境設計的最大目的。
陳元敬在大學攻讀建築,畢業後成為建築師,在工作中接觸不少室外空間設計項目而產生興趣,因此報讀園境設計碩士課程,畢業後註冊成為園境設計師,至今已約10年。Paul說,一切關於室外空間設計的項目都屬於園境設計,包括公共空間、公園、海濱、舊區重建等。提到「園境」,或者你會立刻想到花草樹木,Paul說植物只是園境設計的其中一個元素,如雕塑、水池等都是園境設計的可用元素,最重要是把這些元素融入設計,配合周邊環境。
Paul指出,1980年代香港園境師學會成立,建立園境師考核制度,但當時園境設計在港尚未普及,1990年代香港大學開設園境建築設計碩士學位,政府也新增園境設計師註冊制度和相關法例,令香港成為註冊制度最全面的亞洲地區,對外銷園境設計服務相當有幫助。
港規範多 礙多元設計
Paul認為人要接觸大自然,園境設計的目標就是帶人走出戶外,享受大自然的舒適,「但園境設計不應單從人類的角度出發,也要顧及大自然的其他生物」。Paul認為香港濕地公園是園境設計結合人和自然的好例子,「它不止是個讓人去享受的地方,由於公園鄰近米埔,生物多樣性高,公園也提供一個讓雀鳥等生物棲息之地」。他認為金鐘添馬公園也是成功例子,「將金鐘和海濱連結」,提高海濱容易到達的程度(accessibility)。
香港地少人多,園境設計又有否因此面臨局限和困難?Paul說﹕「此行業確實面對很多挑戰,但都不是個別設計師可以解決的。以往香港的園境設計服務主要外銷至中國內地,但近年內地的設計水平提升,香港設計師已沒有絕對優勢。」另外,他認為香港有良好的制度和法例,但這些也為設計帶來規範,「例如政府轄下的公園大部分都不可踩單車、玩滑板,因此設計師無法把這些設施加進設計中,減低多元化」。
THEi課程重觀察交流
Paul現時在THEi教授園境建築學士課程,課程理論和實習並重,四年制學位課程開辦至今為第二年,還沒有首屆畢業生。以Paul的了解,部分學生覺得香港缺乏「美麗的地方」,也有人對植物有興趣,甚至因對社會政策有意見而選擇入讀。「觀察」是設計的重要一環,園境設計學生不時會外訪,觀察本地和海外的項目,或與其他設計師交流意見,例如學生曾到訪北京參觀北海公園;也到西班牙巴塞隆拿的設計學院作暑期交流。
文﹕鄭寶欣
圖﹕鄭寶欣、THEi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