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視子女如至寶的心,古今昭彰。子女能夠獨立於世、行事正大光明,是父母的心願。然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往往是生活給人生開的玩笑。前陣子藝人房祖名和柯震東在北京吸食大麻被捕,足教一眾父母憂心忡忡,然而促成此景况,究竟歸因什麼,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差彷彿就是唯一原因。事件除讓筆者感悟父母養育子女的苦心外,更聯想到「分析思維」的應用。
一般人思考的盲點,往往是將對事物的理解及判斷訴諸情感,忽略理性的分析與驗證,這種取態反映在語文學習上的聽、說、讀、寫,就顯示了同學識見薄弱。文憑試中文科「綜合能力」一卷要求考生因應語境和試題要求,發表個人見解,見解可以是解難方案,可以是決策,可以是批判,更可以是分析事件。2013年綜合卷要求考生分析升讀大學選科時3個主要考慮因素,並加以論證,這正是考核考生的「分析思維」。
這種能力可透過對時事議題的剖析而訓練得來,而分析性思維的應用關鍵在於大家選取什麼角度切入議題,加以分析:(如圖)
以上文提到的中文科「綜合能力」要求考生分析大學選科時3個主要考慮因素一題為例,大家可嘗試以下列角度切入思考問題:
個人方面
從性格興趣、專長技能、理想抱負、對社會有何貢獻、成績能力等切入
環境方面
家境狀况、入學要求、前途就業等切入
在「房東吸毒」事件上,你認為哪一方要為此事負上最大責任?大家又可想到什麼切入角度分析事件?
個人方面
從個人道德修養、慎交朋友等切入
家庭方面
從父母管教方法、道德教化等切入
社會方面
從社會興起玩樂主義、物質掛帥等切入
◆「學習語文目的在運用,就要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愈多就知道得愈真切,知道得愈真切就愈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斷學,不斷練,才能養成好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學好語文離不開實踐、聯繫生活經驗。以上兩句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紹鈞﹙筆名葉聖陶﹚對學好語文的看法。舉凡翻閱報章、收聽節目、觀看電視節目皆能掀出不同的思考題材,同學面對時事議題,可思考事件的成因、造成的影響等,培養「觸類旁通」的思維。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