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改牽動的罷課行動,將中學生也捲入其中,一批曾經搞校政的學生,有感社會大事比學校議題更重要,不能再沉默,故掏出搞校政練得的膽色、議論能力、宣傳方法,用來宣傳政改和罷課。有中學校長坦言,學校可探討社會議題,但搞社運會影響學業,未是時候。教院政策及領導學校副教授梁恩榮則指出,學校要在這場幾乎史無前例的風波中,反思其社會功能,「除教學生考好公開試、做好人之外,還要培育良好公民」。
現於北區某間中學讀中六的劉澤,去年因不滿學校突然改校規,不准學生再於15℃以下時穿校褸以外的外套,遂發起簽名和問卷調查,要求讓沒買校褸的高年級生獲得豁免,他稱,當時時任校長答應考慮,但最後不了了之。不過,這沒令他變得沉默,他稱:「我就是這樣,見不公義的事就發聲,社會的事更重要,若沒在學校搞過(校政),就不敢出去搞。」
自薦當622義工狙擊李飛
居於北區的他,受水貨客問題困擾,又因自由行刺激物價,零用錢不夠,加上通識教師教他要盡公民責任,他年前開始關心新聞,今年佔中622全民投票更主動到街站自薦做義工,上月底政改落閘後又參與狙擊訪港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今年9月1開學,他又到校長室,問校長如何看罷課,終跟對方達成共識,可不穿校服在校外派傳單。他坦言,獨自行動又被部分同學質疑「博出位」,感到很大壓力,「但同學肯聽我說普選和佔中,我已經很開心」。他打算參與學民思潮的罷課,會游說母親批准,再向校方申請。
校長不贊成罷課憂影響學習
該中學校長接受查詢時坦言,學校要「趕」高中課程,學界對罷課有很大保留,甚至不贊成,免影響學生學習,亦擔心他們參與政治運動的安全。若學生獲家長代請事假罷課,該校會記錄原因,但若家長不准,校方則會「從輕發落」。他補充,認同學生要藉通識科探討時事議題,「但現在未有共識讓學生在政治參與中學習,若要改變,就要交由課程發展處研究」。
梁恩榮則認為,一直以來學校側重於學生學業,但隨着社會民主發展,社運必會入校,「學校會鼓勵學生做義工,那參與社會,若是合情合理、和平,又有何問題?任何體驗都可以成為學習經歷,如校方可跟學生談論為何罷課」。
學者:搞社運學尊重妥協
梁恩榮坦言,過往除反國民教育科事件外,社運沒進入中學,學生罷課將很多學校殺個措手不及,他建議學校秉持包容、持平、尊重多元及理性原則處理搞社運的學生,並設立機制作決定,「雙方交換角色看問題,學校都要聽學生意見,不是凡事不能改。談完後即使不批准學生的要求,學生仍會明白,心有不甘亦會接納」,與此同時,學生亦能從參與社運中學習尊重、說理、妥協等公民質素。
(校政民主化系列之三)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