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訊進步推動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資訊及資金流通不再受邊界制約。歐盟的發展亦令傳統邊界概念受挑戰,無疆界世界似乎漸成可能。但幾名接受本報訪問的專家認為,人類社會離完全的無疆界世界仍很遙遠,現實中跨國流動更像是大型企業與超級富豪的專利。明報國際組
「全球化」概念在20多年興起,日本評論家大前研一在1990年著有《無國界世界》一書,宣稱國界就經濟活動而言已經沒有意義;20年後,美國專欄作家弗里曼(Thomas Friedman)在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中提出全球化正把世界「抹平」。環顧周遭世界,這似乎是事實,科技通訊發展更令全球天涯咫尺,跨國生產鍵亦令國界似乎模糊了。每日跨境的資金流數達天文數字,不為各國政府控制,2008年震央在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差不多重創全球,更見證全球化火燒連環船的惡果,邊界再不能保障各國獨善其身。
全球化下國界模糊化
英國愛丁堡大學榮休教授安德森(Malcolm Anderson)承認,國家的確愈來愈難控制本國的活動或收稅,資金與資訊的跨國流動這大勢幾可肯定正改變我們對邊界的認識。但他強調,無疆界與否仍然因人而異,跨國企業及超級富豪當然可以無視邊界,但對更需要逃離貧窮、飢餓及迫害的邊緣一群而言,「邊界仍然是可怕的現實」。
意大利地中海邊界便是一例。今年由於利比亞動盪,估計經由地中海抵達意大利的非洲偷渡者已超過10萬人,已超2011年6萬偷渡客的紀錄。這些由非洲偷渡意大利的船多數殘舊超載,去年10月便有一艘偷渡船沉沒,導致368名來自厄立特里亞的偷渡客喪命。美墨邊界目前也有大批小人蛇滯留,引發人道危機憂慮。這些偷渡潮令富裕國家出現加強邊界控制之聲。
反恐擋人蛇 歐美重築籬
以色列學者紐曼(David Newman)早在20多年前便質疑「無疆界世界」的說法。他指出,在歐盟這些地方,邊界的確淡化了,但在不少地方,邊界的重要性並未如「無疆界世界」鼓吹者所設想般淡化。他指出,經歷了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後,出於反恐及加強國防的考慮,不少國家重新收緊邊界。他說﹕「不少人仍然相信,『籬笆築得牢,鄰居處得好』,但卻忽視這樣做嚴重損害人們的生活。」以色列以防範巴人恐襲為由,2002年在西岸興建高高的隔離牆,紐曼當時曾在報章撰文批評,指出這樣的隔離牆不僅損害巴人的日常生活,還令以巴的隔閡更深。
但就理念上而言,全球化會否最終削弱邊界的意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系傑出教授艾格紐(John Agnew)對這一論述有獨到見解。他在2009年出版的Globalization and Sovereignty一書開宗名義挑戰全球化削弱國家主權的論述,坦言這種將國家主權及全球化看成「非此即彼」的概念是過分簡化。他說,自上世紀70年代起,資本、資訊及貨物都較從前自由跨境流通,但他強調,「無疆界世界」的擁護者很少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邊界是成就那些流動的主因。
完全自由流動遙不可及
他解釋,邊界把不同經濟發展的國家區分起來,促進貨物及資金流動。舉例說,一個國家或因工會發展、科技發展及稅率較鄰國擁有較便宜的勞工,因而能為其他國家提供貨物。「如果邊界真的統統消失,人們可以自由移居,並全球劃一稅率,這些流動很快便會慢下來並依全球人口分佈調整。但我們離那天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