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內地中央電視台啟播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中,包括鄧小平、習仲勳、華國鋒、胡耀邦在內的一系列已故領導人先後出場,劇情亦引起了熱烈而廣泛的議論。光影背後,專門扮演中共領袖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的「領導型演員(內地稱特型演員)」付出了不少代價和汗水,往往一生只演一個人。作為中國在文革後特有的時代產物,這些演員以維肖維妙地模仿領袖而廣為人知。但隨茪漲a人對集體回憶的狂熱逐漸減退,領袖型演員在螢幕上的影響力亦日漸褪色,連《鄧小平》亦不再以領袖型演員作賣點。
業內人士認為,領袖演員這一時代產物必將逐漸式微。明報記者
始於1977年 領導人相繼離世
領袖演員的出現,回應了重現執政黨歷史情景的需要,選用與特定領導人面貌相似的演員飾演其在影視劇作品中的角色。這個職業最早出現在蘇聯,當年有不少蘇共前領袖列寧和斯大林的特型演員,但自從蘇共倒台後,全世界僅中國獨有。中國的領袖演員史始於1977年,一批領導人相繼去世,文化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挑選特型演員的通知》。第一代領袖演員多為話劇演員,包括飾演周恩來的王鐵成,飾演劉伯承的傅學誠等,他們的表演舞台痕[較重。
須中央認可 身形口音須似
網易娛樂將領袖演員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經過了從1977年到1980年的起步後,1981年到1995年進入領袖演員的黃金時代。當時八一電影製片廠在全國挑選長相酷似中共領袖的人,一名領導人可能有多達數十名扮演者,知名的毛澤東扮演者古月就是那時被發掘。古月本是昆明軍區幹部,得到元帥葉劍英欽點後調入八一廠,首部影片就引起全國轟動,許多觀眾「以為那一刻真看到了毛主席」。
此外,扮演鄧小平的盧奇、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等,都僅憑一個角色為人熟悉。領袖型演員的挑選十分嚴格:形象要相似,要有特定身形、口音,最重要是獲得中央和領袖家人認可。這些演員需長期保持體型,很少演出其他角色,生活中還要注意言行,不許利用領導人形象推銷產品。
90年代蛻變 可改鄉音說普通話
1995年到2009年,特型演員進入蛻變期。這個時期以飾毛澤東的唐國強和飾周恩來的劉勁等為代表,他們中多有專業演員出身,對角色揣摩更有深度。影視作品的呈現方式亦在變化。1999年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角色拋棄了觀眾熟悉的鄉音開始說普通話,引發極大爭論。而到2001年《長征》,角色不但講普通話,蔣介石的扮演者甚至不再是領袖演員,而是專業演員陳道明,反響極佳。
限制多片酬低 年輕人卻步
領袖演員這一時代產物,曾給演員帶來不少限制。劉勁在《新世紀》訪問中說,他成了領袖的代言人,這限制了他的自由,只能演一個形象,他演過反派,卻因此被觀眾批評。「對於一個職業演員來說,這種痛苦、心理疲勞是觀眾所無法了解的」。此外,革命題材影視劇一般片酬極低,領袖演員飾演領袖,多不談片酬,不少領袖演員收入有限,年輕演員也望而卻步。
現不限外表 神似亦獲好評
2009年至今被稱為領袖演員的終結期。「康熙大帝」張國立飾蔣介石,「還珠格格父皇」張鐵林飾毛澤東,當紅小生陳坤飾周恩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飾演鄧小平的馬少驊比鄧高了幾厘米,外表也相差甚遠,但無損其表演獲得如潮好評。劉勁認為,當今演員可能外形不似,卻有大量觀念、思維的探索。
軍旅電視劇《解放》的監製李洋對網易娛樂表示,領袖演員是中國人集體回憶的方式,但從觀眾對普通話、外形的迅速接受可見,這種需求已逐步淡化,領袖演員消失成為必然。資深領袖演員傅學誠也認為:「對偉大的老一輩革命家的讚頌高潮也過去了,我們那一代特型演員也算是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