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放大
 
放大
 

[昔日明報]

 
副刊
 中文字從何學起?

中文字一直以「三多三難」見稱,即字多難記、形多難寫和音多難讀,故中文向來被視為世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在學校裏,中文科大抵可被列為「最不受歡迎科目」之一,面對排山倒海的抄寫和默書,大多數孩子都叫苦連天;家長每天對着功課簿上那猶如「打大風」的中文字,更是苦不堪言,一場交織着淚水與擦膠碎的大戰,一觸即發。難道就沒有更輕鬆有效的方法學寫中文字嗎?且聽專家們怎麼說。

撰文:莫瀅峰 插圖:Tina

幼兒班不寫字?

謝錫金教授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總監,邀請他做訪問的那陣子,他正好要前往新加坡與當地政府部門研討有關幼稚園的中文學習問題。謝教授原本做不了我們的訪問,但思前想後,他還是應邀了,「小孩子學寫中文字的議題影響很大,坊間有太多爭論和誤解,實在應該好好談談。」

謝教授口中的爭論和誤解,其實都與香港時下幼稚園的教育政策有關。打開香港教育局網頁有關幼稚園教育的一欄,就會找到有關《幼稚園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其中一項如是說──「不應要求幼兒班(三至四歲)的兒童執筆寫字」。

但坊間普遍幼稚園的做法,明顯與局方的指引不相符。三歲的孩子,真的不宜寫字嗎?

謝教授於這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學習寫字沒特定歲數可言,最重要是孩子有興趣和已具備『仿寫』的能力。家長試想想,複雜如機械人般的圖像,三歲孩子都可畫出來,那又怎會寫不了中文字呢?如果孩子寫得來,但家長囿於歲數所限而不讓孩子書寫,這亦不公平。重點是不要讓他們過度抄寫就好了。」

所謂「仿寫」,就是孩子看見別人寫字,他也能跟着仿效。即使筆順、字形比例都不對,也無傷大雅。

學寫字前先認字

事實上,關於教授中文字書寫,香港幼稚園課程一直缺乏規範化的準則。以寫中文字為例,到底幼兒應該從寫什麼開始?每次要寫多少字?都只由家長和老師各師各法。

那怎樣才算有系統地學習書寫中文字呢?謝教授認為在學習執筆書寫的過程中,往往還得配合其他的步驟逐一發展。「學習漢字有不同的層次,最基本的層次是『認讀』,第二是『書寫』,第三則為『應用』,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學習過程。」

在孩子執筆寫字之前,應先從認讀開始。認讀就是要孩子不但能認字、讀字,而且還得明白字詞的意義。謝教授解釋:「對孩子來說,筆劃是很抽象的東西,所以必定要把冷冰冰的字詞賦予意義,用意義帶動記憶。中文字的筆劃愈多,所含的信息量就愈大,亦愈會記牢,所以在認讀的階段,家長不需刻意教導筆劃少的字,而應從生活中常用的字入手。舉例『紅綠燈』、『烏龜』的筆劃絕對不少,但並不難辨認,因那都是孩子日常接觸得到的字眼。」

那如何用意義來帶動記憶呢?謝教授說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借助兒歌、童謠了。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唱過《小明》歌吧!當我們一邊唱「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的時候,不是會配以動作來唱出歌詞嗎?這就是謝教授口中所說的意義帶動記憶了。當孩子從動作上認知了何謂上、下、左、右、前、後時,這些字詞就恍如有了生命,是賦有意義的字詞,而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號。知道了字詞的意義解釋之後,孩子更容易把字義和字形聯繫起來,然後做到認讀。

同樣地,「小明」的「明」字,可先讓孩子知道「明」的背後意義,例如家長可說:「日光和月光加起來不就會很明亮嗎?」,所以「日」加「月」就會變成「明」字了。

類似的兒歌、童謠還有《一二三紅綠燈》、《何家公雞何家猜》、《外婆橋》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兒歌。而隨着孩子學習認讀中文字,家長也可以開始輔以小量的抄寫活動了。

從「部件」寫起

知道了文字符號的意思後,書寫就不再是無意義地搬字過紙了,孩子於是有了「本錢」執筆寫字。

「我們可以從中文字的部件開始。如『日』和『月』就是組成『明』字的兩個部件。而『日』這個部件又可以再配合其他部件,組合出『早』、『晴』、『星』等漢字。道理就猶如學習英文生字,我們不是都從ABC學起,然後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組合成不同的生字嗎?孩子只需學會七十七個最常用的部件,就自然可以利用這些部件拼合出約1,500個常用漢字了。」

部件就是我們平常查字典所用的部首嗎?謝教授用「龍」字作例,它本身就是一個十六劃的部首,但它卻由不同的部件組成。所以部首是作查字用的,不是學字用的。

寫字別超過六次

除了可以從部件開始學習書寫之外,爸媽亦需理解一些孩子練習抄寫時的正確習慣。如前所說,在認讀的範疇中,爸媽不用刻意挑選筆劃少的字詞,重點是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但學寫字就有不同考慮了。當然,我們還是要從生活中的常用字着手,但就得從筆劃少的中文字寫起。

謝教授解釋:「筆劃愈少,愈容易書寫。家長需注意不要強迫孩子大量抄寫字詞,以免加重他們的壓力,減低他們的學習興趣。」謝教授同情有些孩子們,每星期要抄寫一整頁格仔紙的生字,「其實小朋友一般寫至第六個字就會開始出錯了,所以同一個字不宜練習超過六次,否則就是沒意義的重複抄寫。一篇課文亦要分時、分期來學,不要揠苗助長。」

此外,不少爸媽都堅持孩子寫字一定要講究筆順。但你們有沒有發現筆順背後的奧秘呢?例如我們為什麼會說「口」字是三劃,而不是四劃呢?其實中文字的筆順都是來源自毛筆字,為方便毛筆字的書寫,有時候會把個別兩劃連寫為一劃,因此影響了筆順和筆劃的數量。謝教授提醒家長,中文字的筆順是重要,因為它是構成整個字體的關鍵,但卻並非初學者首要學習的東西。當孩子掌握基本的書寫技巧後,再斟酌筆順也未為晚。

字體總是歪歪斜斜?

筆順暫且可以不理,但孩子總是把字寫得歪歪斜斜的,比例不對兼出界,那又如何呢?這原來都與漢字的「間架結構」有關。

別要給名字嚇怕,其實「間架結構」即是部件的組合模式,即如「水」字為單一結構、「明」字為左右結構、「做」字是左中右結構、「草」字是上中下結構、「晶」字為鼎足結構等等。倘若孩子不了解中文字的結構,在組合部件的時候放錯位置,字體自然顯得又歪又斜了。常用的中文字,結構就只有十一個,對於孩子來說並不難學會。

那利用米字格、田字格一類的本子讓孩子練字又有幫助嗎?謝教授建議幼兒書寫還是白紙一張好,「在格仔紙上寫字的難度高,幼兒未必操控得到,家長亦毋須拘泥於孩子的字體端正和『出格』與否。上了小學再考慮用格仔紙來糾正字體也可以。」

何解照抄都抄錯?

邁步兒童發展中心的一級職業治療師蔡鍾瑜姑娘提醒爸媽,寫字背後,其實還包含了很多機能上的需求──姿勢控制、手部能力、線條操縱、眼球控制和視覺感知。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可透過不同的活動來鍛鍊以上各方面的身體機能,從而加強書寫的能力。

「舉例說,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抄錯黑板上的字?並非孩子不留心,而可能是眼球的控制較差,抬起頭來找不到自己剛剛抄到哪兒,結果看錯位,全部抄錯。又如有些孩子沒有辦法在一篇文章中找出老師要求抄寫的字詞,這其實是與視覺感知有關。就好像我們玩遊戲題,在同一幅畫作中,會看見美女,也會看見巫婆,這是腦部接收影像後翻譯出來的信息,但有些孩子的腦部未必能夠把這些影像翻譯清楚,大腦的辨析較弱,導致抄寫時出現錯誤。這些都是幼兒的身體機能未有發展完善的結果,實屬正常。」

此外,現為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轄下的訓練基地主管戴美豐亦補充,「孩子的字寫得不好,可能只是其控制手部的能力較差,未必是讀寫障礙。即便是讀寫障礙,一般都會到了小學一年級才會確診。在幼稚園的階段,爸媽不妨多給孩子作不同方面的手眼鍛鍊,以紮穩書寫的根基。」

「隨街」教室

當一切就緒,便可來到謝教授口中識字的最後一步──「應用」。

謝教授強調孩子要多從日常的環境中學習和應用中文字:「超級市場是一個動感教室,茶樓餐廳就是香味教室。爸媽可以讓孩子看看超級市場的價錢牌、茶樓的點心紙,當中就已經包含了很多的中文字了,而且都是常用的。有空亦可以跟孩子寫寫便條,讓他們有機會應用書寫。如果孩子意識到學過的字可以用得出來,就會更提得起勁去學了。」

這好比有些讀國際學校的學生,應用中文的機會少,自然缺少學習的動力,上了中學可能就退選中文科了。所以,「應用」絕對是孩子有效地學習讀寫中文字的機軸。謝教授隨後更打趣地說,假如要孩子學「家鄉」二字,倒不如帶孩子吃頓「家鄉」雞,這比學「老大回家鄉」的文章來得輕鬆、實際。

 
 
今日相關新聞
中文字從何學起?
跳舞學寫字?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