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了增加透明度,環諮會推行新措施,包括開放大會會議讓公眾旁聽,以及為原本只有英文版本的會議議程加入中文版,但會議維持以英語進行,提供即時傳譯;討論文件及環評報告的全文版本亦只有英文版,猶如「半中文化」。有社運人士批評改變不大,認為仍存在語言歧視,質疑「是否不想市民參與」。 議程增中文版 維持英語進行 環評小組今年8月中開會審議新界東北環評報告,數十名新界東北村民到現場旁聽及抗議,但會議以英語進行,村民要求秘書處提供即時傳譯被拒,被指沒預約。 事隔逾兩個月,環諮會昨表示推行新措施,讓公眾更了解該會的工作,包括環諮會大會及環評小組會議的議程,提供中、英文版本;公眾可以旁聽環諮會大會及環評小組會議的政策簡介及問答環節;公眾人士旁聽會議時,可獲提供即時傳譯服務,但要提早3天預約。 朱凱迪﹕保育廢物小組均應開放 早前陪同新界東北人士出席會議的社運人士朱凱迪批評,會議仍有不少限制,例如以英語進行,討論文件以至環評報告的全文版本,也只有英文版,加上大會轄下有3個小組,當中只有環評小組開放,其餘保育及廢物小組均應該開放予公眾旁聽。有環諮會成員亦認為,該會討論議題「大部分不算敏感」,可考慮全面開放,若要就個別環評報告表決,才考慮是否閉門。 環保署回應稱,中文及英文均為香港的法定語文,兩者享有同等地位。環保議題涉及專業用語,並以英語為主,故環諮會及其下小組一直以來均以英文準備討論文件和開會,環諮會亦會視乎情G決定會議以粵語或英語進行。 對於會議保留閉門討論環節,能確保委員有充分討論空間,現時的安排是提高環諮會會議的透明度及促進有效討論中取得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