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朝邊貿,很多人先會想起遼寧丹東。的確,丹東坐擁鐵路大橋,中朝運輸量的80%都由丹東承載。不過,在中朝1,334公里邊界線的北端,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也有多處通商口岸。延邊的邊境貿易商人,絕大多數是朝鮮族人,語言相通、血脈相連,令他們的邊貿比丹東多了一份複雜的感情。
明報記者 延邊直擊
「(邊貿)這種事情,你們外人做不來」,長期在朝鮮(北韓)採購海鮮的朝鮮族人呂先生說﹕「你們不懂那個語言,完全就沒法跟他們交流,只能通過這邊的中介公司。」對朝貿易中,中國的朝鮮族人有重要的橋樑作用,可以很方便地前往朝鮮羅津特區直接採購(見另稿)。當地不少日本和韓國(南韓)商人想買朝鮮的海鮮山貨,如松茸、松子,大多只能求助中國朝鮮族人的中介公司。「(找)俄羅斯人也可以,但是比較少」,呂先生補充道。
長腳蟹40元入貨 粵港賣300元
朝鮮商品的最大優勢是價格極低,例如,朝鮮漁民在日本海捕撈的長腳蟹,延邊商人的入貨價約為每公斤40多元(人民幣.下同);在延吉街市,也只賣每公斤50元;轉手賣到韓國(南韓)、香港、廣東等地,售價已達每公斤300元。此外,日本海污染較少,海產品質亦比黃海捕獲的好很多。
朝鮮亦有出口廢鋼鐵,每公斤僅售1.2元,中國人成百上千噸地購買,再回內地轉賣,獲取暴利。朝鮮銅礦、鋅礦、鐵礦粉價格也很低,只不過品相較差,純度可能僅有中國產礦粉的六成。
以物易物 可用人民幣美元
呂先生與記者交談時,電話突然響起,對方與呂先生講了兩句就掛斷。呂先生回撥過去,卻又打不通了。呂先生解釋說,這就是朝鮮人打電話的方式。朝鮮撥打國際長途電話很貴,所以通常打通了很快收線,要中方再打過去。不過由於朝鮮信號較差,回撥也不是一定能接通。
供求有限 每月交易三四次
呂先生說,與朝鮮人打交道,要非常熟悉對方的處事方式,做好心理準備,「第一,不是天天有得做」。呂先生解釋說,朝鮮人並非每日都做生意,實際上他們也沒有那麼多存貨;通常是朝鮮人需要某些貨物,或者是有貨到的時候,才會打電話聯絡中國商人,一個月通常只交易3、4次,「比如說,他那邊螃蟹到了,他就會打電話來,說我需要多少大米、多少豆油,然後雙方一起計算價錢。如果合適的話,以物易物,也可用人民幣或美元直接交易」。
投資開廠 遭「過橋抽板」
「第二,不要太好人」,呂先生的朋友曾被朝鮮人騙去70多萬元人民幣,就是因為太好人,同意賒貨給朝方,對方收貨後不付貨款,從此無影無蹤。這種情况在中朝邊貿中經常發生:朝鮮商人與中方交易,開始時都準時交貨付錢,獲取中方信任後,突然有一天就會消失。由於電話不通,中國商人也無處追討。
有些直接在朝鮮投資的中國商人,損失更慘重,常常是廠房建好、設備運抵朝鮮,該商人就突然被驅逐出境。「朝鮮不跟你講這種道理的」,呂先生說,「這不能算風險——你人不要太好就行,一定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能賒,就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