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運會自1959年舉辦以來屢傳黑幕,不少地方政府對體育主管部門的業績考核標準,均以全運成績作重要依據。各省市為求在全運會上爭金奪銀,有指除施展銀彈吸納運動員,甚至不擇手段確保成績優勢,有內地傳媒慨嘆全運會早失競技精神,存在意義成疑。 施銀彈 內媒斥失競技精神 各省市體育局對全運會的重視僅次於奧運,獎金更逐屆遞增,浙江男足今屆便開出每人50萬元人民幣(約63萬港元)奪冠獎金;更有傳聞指某南方省市強隊如能在男籃稱王,每名主力獎金高達300萬元人民幣(約380萬港元),以致國籃在7月舉行的亞洲賽無心戀戰。 由於地方體育局並不直接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內地傳媒認為,全運成績已被納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子工程」,直接掛u領導幹部政績,而金牌數量就成了最直接的業績量化標準,關係到相關人員前途,甘願一擲千金從其他省市引入冠軍級運動員,例如原籍湖南的網球女將彭帥代表天津,有傳是天津每年給予彭帥800萬元人民幣(約1000萬港元)資助,後者沒直接否認,只道「不是光拿錢來定義」。 內地《揚子晚報》日前撰文質疑全運會的存在意義,直斥「往屆屢傳黑幕已倒足胃口」,又指全運會金牌實際上是體育界的「GDP主義」,令全運會僅變成部分人的升官發財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