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從耳朵、臉和屁可辨出

[2021-12-09]

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13 年盤據十大癌症之首,初期徵狀較不明顯,多數患者會有輕微腹痛、排便習慣明顯改變、血便或貧血等。此外,中醫師吳宏乾指出,也可從耳朵和臉上的「反射區」看出端倪,曾遇過2 名患者在耳朵大腸區冒出小小硬硬的物體,或是發出焦黑色,確診罹大腸癌,臨床上可作為診斷參考。

中醫師吳宏乾指出,中醫看「反射區域」包括耳朵及臉上可揪出大腸癌。他分享自己曾收治2 名患者,其中一人在耳朵大腸區長了一顆硬硬小小的物體,顏色發黑,可用來診斷大腸是否有問題。另一人則自述一直拉肚子且伴隨血便,緊接着發現同樣在耳朵大腸區處竟有「燒焦顏色」,提醒他務必就醫檢查,之後即聽聞他確診大腸癌第三期的消息。

吳宏乾說,不僅是耳朵徵兆可作為臨床上的診斷參考,臉上在「鼻翼旁邊、眼球下方」稍微靠外側處也是大腸區,常見青少年臉上狂冒爛痘痤瘡,一般代表體內有大腸火,經過服藥及針灸可治療,痘痘藉此獲得改善;若病人在臉上該區形成很大塊或不規則的黑斑,請務必就醫檢查腸胃健康。

吳宏乾接著說,位於下背的「大腸俞」也可揪出病兆,一名腰痛病人前來針灸,一眼就瞧見他的皮膚上冒出詭異白點,追問下才發現他曾因大腸癌開過刀,因此在大腸俞處會有顏色退掉或未產生黑色素的跡象。

大腸直腸癌的成因除了家族遺傳

病史外,飲食習慣也是關鍵因素!肝膽腸胃科醫生錢政弘指出,除了愛吸菸外,高油炸、高脂肪、加工紅肉、低纖維飲食,肉品經由高溫燒烤產生有毒物質皆會增加罹癌機率。因此,他建議健康的烹調方式應以川燙、蒸煮、滷製方式為主,即可降低罹癌風險。

錢政弘解釋,一般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徵狀較不明顯,多數患者會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排便習慣明顯改變(包括排便頻率或糞便形狀改變,例如便祕的情況變嚴重、或是大便變稀、變細、量變少),血便、體重急速減輕、貧血乏力等,民眾若出現上述「自覺徵狀」務必提高警覺、即早篩檢治療。

若聞到「臭腐肉味」,通常是癌症、腫瘤組織糜爛。當腐爛組織出血,血液被腸道細菌分解,屁味聞起來則帶有「魚腥味」;若含硫食物吃太多,像是花椰菜、大蒜等重口味食物,排出的屁則有「臭雞蛋味」;一旦腸道有細菌而引發感染、腹瀉時,屁味會有「臭水溝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