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的消化道健康:腹瀉和便祕

[2021-09-21]

( 甲) 什麼是正常的大便習慣呢?

正常的大便習慣因人而異,重要的是個人的舒服程度,通常每天三次至每周三次都算是正常,有人的大便習慣是在這個範圍之內、但出現不舒服的徵狀,那麼對他來說可能是不健康;反過來說,有人的大便習慣是在這個範圍之外、但並沒有任何徵狀,那麼對他來說可能是正常。

不過,若大便習慣有持續的改變應盡快求診。此外,健康的排便應該是暢順和沒有痛楚的;糞便不應太稀和呈水樣(watery)、或太硬和呈粒狀(lumpy);排便時不需用力;當需要排便時,不應該有令人感覺不適的急迫(urgency)。

( 乙) 腹瀉

病因是胃腸的傳輸時間(transit time) 太過快,以致沒有足夠時間讓大腸從經消化後的食物吸收水份,這會增加糞便的容積和水份及排便的次數,腹瀉多伴有腹部不適。腹瀉有多個不同的成因,有些只是短暫的,但有些卻是因慢性疾病而起,例如感染( 細菌、寄生蟲等)、乳糜瀉(celiac disease)、乳糖不耐(lactose intolerance)、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有些藥物的副作用等,有約百分之七至十四長者受影響。

治療腹瀉,首先要補充水份和礦物鹽( 尤其是鉀,可於腹瀉時大量流失),查看是否因慢性腸胃病引起,若有,便要對症治療這些疾病。有兩大類藥物能舒緩腹瀉,包括——

( 一) 容積性(bulk-forming) 藥物:有助吸取消化道的水份,減少糞便的稀爛程度和次數, 包括纖維素(fiber)、洋車前草(psyllium)、膽酸扣押劑(bile acid sequestrants) 等。

( 二) 改變消化道肌肉活動的藥物:減慢胃腸的傳輸時間、讓大腸有足夠時間從糞便中吸取水份,從而減少糞便的稀爛程度和次數。

( 丙) 便祕

病因是胃腸的傳輸時間太過慢,以致大腸從糞便中吸取過量的水份,做成乾、硬的糞便、減少排便的次數、排便時需要用力、直腸有受壓和漲滿的感覺、腹脹、腹痛和排便後出現沒有排清的感覺等。

這些徵狀可引起食慾不振、背痛和全身不適的感覺,成因包括膳食含太少纖維和水份、運動量不足、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有些營養補充劑( 例如鈣、鐵等) 的副作用、腸易激綜合症、糖尿病、中風、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柏金遜症、手術後腸狹窄(strictures)、腸梗阻( 包括腸癌等) 等,有約百分之十五加拿大人受影響,但較多見於長者:六十五至九十三歲的發病率是百分之二十三、而三十至六十四歲的發病率只是百分之十三。

治療便祕,通常改變膳食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效,進食適量的纖維和水份增加糞便的容積,令它們更快通過消化道;適量的運動也能增加消化道的傳輸時間;使用有效的方法減低便祕引起的併發症,包括痔瘡等,例如建立定時上廁所的習慣、預留多些時間排便、避免排便時用力等。

若這些簡易的方法並不奏效,使用多種藥物能治療便祕,包括大便軟化劑(stool softeners)、潤滑性瀉劑(lubricants)、刺激性瀉劑(stimulants)、高滲性瀉劑(hyperosmotics)、灌腸(enemas) 等,不要養成倚賴藥物的習慣,若效果不理想或便祕持續或反覆,應盡快求診,找出毛病的根源而對症治療,尤其需要確診不是患上嚴重的疾病,例如大腸癌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