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 月開始,口罩已經成為香港人日常的必需品。香港人面對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襲,大家都嚴陣以待。市民每天疲於奔命的就是排隊買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用品,後期更有搶購食米廁紙等情出現。有朋友苦笑說,每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排隊或在網上購買口罩,但因為貨源短缺,往往都撲個空。
特教家庭因需要帶孩子到醫院覆診或治療,部分長期病患的孩子更需要在家打針,外科口罩及消毒酒精紙是最基本的必需品,可惜都被搶購一空,這種無助實在難以形容?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如非必要,還可以選擇足不出戶;但對於他們來說,覆診治療是必要的,根本沒有選擇。
恩媽的孩子都是特教兒,她由於工作關係早早就訂購了外科口罩,當她知道有家長缺乏口罩,便決定捐出口罩及酒精搓手液給他們應急。我和幾個朋友便幫忙聯絡有關家長,包裝及送貨。
「撲罩」辛酸 互助跨逆境
送貨當天,我們相約家長在他們家附近見面。原來,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個個「撲罩」的辛酸史。
珊媽媽隔天就要到市場買菜,但又不能獨留子女在家,故一外出,總要用上3個口罩,在口罩短缺下,重用又重用。她說排隊買口罩更加不可能,長期病患的小朋友哪有力氣跟在人龍幾個小時,且口罩數量有限,排了一個上午都買不到,但面上的口罩又白白花了。傾談間,一個中年大漢遞給珊媽一小包口罩,珊媽告知我們這個老街坊是清潔工人,公司每天派兩三個口罩給他,他知道珊媽買不到口罩,特意留起給她。珊媽說隔鄰的婆婆沒有口罩,行動不便,她便順道幫她買菜,連衛生紙都預婆婆一份。珊珊每天都需要打針,她說幸好恩媽寄來一大盒消毒酒精紙,好讓她放心了。
霞媽媽一看到防疫包不停向我們道謝,囑託我們答謝恩媽。她除了帶阿霞覆診外,盡量不出門,省的口罩留給大女兒和丈夫外出上班用,自己每星期盡量用一個。她每隔兩三天才去市場買菜,外出後便用洗潔精抹抹口罩,掛起留待明天用。明知這個方法不衛生,但都沒辦法。霞媽媽一聽到街坊說某地方可以買口罩,便夤夜趕去排隊,又冷又累,其間還要麻煩大女兒替她頂更,好讓她能上洗手間。
她說:「有人試過走開上洗手間,回來站位被佔,差點大打出手。」排了兩次「通宵籌」也是一場空,她投降了。傾談間,有街坊提醒霞媽媽到某某中心登記拿口罩,霞媽媽便跟我們道別又趕去了。
偉仔每星期都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每回帶他覆診必要佩戴口罩。偉仔爸爸說:「以前醫院定會派一個給你看病,現在醫護都不夠口罩,我一定自己準備,免加添人家的負擔。我在食肆工作,老闆已吩咐要員工自備口罩,沒有口罩不能開工。我們這些階層,手停口停。」我們聽罷多遞上一包給他,他婉拒了,說:「留些給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吧!」載着防疫包環保袋空蕩蕩的,但心靈卻被這群家長的互助之情填得滿瀉,「同行」是這時刻最需要的力量。
現在,已有不少善心人透過學校把口罩捐贈給有需要的家庭,期盼這份互助關懷的態度讓我們齊齊跨過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