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但真正的秋天並沒正式開始,人體仍處於夏秋之交的季節過渡期。此時,天氣變得乾燥,人們也逐漸開始出現「秋乏」、「秋燥」等多種症狀。專家提醒,從現在起適當增加睡眠時間,每天多睡一小時,多吃些滋潤食物,適度添加衣物,應對「秋乏」,預防「秋燥」,安度「多事之秋」。
「秋乏」
適當早睡早起
天氣轉涼,不少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也就是「秋乏」。上海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主任醫師分析說,隨著季節變化,人體保健也應隨之做出相應調整。從睡眠方面來說,隨著白天變短、黑夜變長,人的作息也要隨之調整,應「早睡晚起」。早上沒有盛夏那麼炎熱,可稍微延遲起床時間,晚上也可逐漸提前入睡,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如果做不到,至少應保證晚上11點至早上6點間的「黃金睡眠7小時」。
施明主任醫師還強調,熬夜對身體影響非常大。最近他門診上接診的不少出現睡眠問題的患者,不少都是前陣子看奧運熬出來的 「熬夜後遺症」,身體出了問題不得不前來就診。除了應保證充足睡眠,改掉夏天晚睡的壞習慣,最好現在比夏天增加一小時睡眠,同時早睡早起。此外,適當午睡、伸個懶腰,都可緩解秋乏,特別是下午感到疲乏時,伸個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
滋潤蔬果
預防「秋燥」
處暑過後,天氣逐漸開始乾燥,人的情緒也容易出現煩躁不安。在飲食上,通過科學的養生保健,對預防「秋燥」有很好效果。
瑞金醫院中醫科主任沈小珩教授建議,此時要多吃一些滋潤的食物,比如:百合、銀耳等,多喝粥。此外,還可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或水果,比如:黃瓜、番茄、冬瓜、白蘿蔔、胡蘿蔔、生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鳳梨、羅漢果、大棗等,不僅有利於補充維生素,還能增加水分攝入。同時應盡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同時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比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豆製品等。
早晚溫差加大
需防寒保暖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如果對夏秋之交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腸胃炎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所謂「多事之秋」,也就是說,處暑過後早晚較涼,要注意適當增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防止疾病侵襲。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還應確保開窗,使空氣流動,注意屋內祛濕。晚上睡覺前,應關好門窗,腹部蓋上薄被,防止脾胃受涼。
沈小珩教授提醒說,俗話說「春捂秋凍」,這就是說,人們應根據天氣情況,慢慢增加衣物,切不可加得過猛,也不可凍得太厲害。老年人在早晚出門鍛煉時,更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對於因天氣乾燥引起的皮膚乾燥症等,專家提醒,飲食上應多吃水果和蔬菜。
秋高氣爽之際,適合多做戶外運動。市民可根據個人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但在運動時,注意不要劇烈,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
--------------------------------------------------
初秋
仍需午覺
立秋了。但每年「三伏」持續到立秋後才結束,「秋老虎」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處暑」來到,晝夜溫差變大,才逐漸散發秋天的味道。
武漢市中醫醫院幹部內科副主任醫師榮輝介紹,處暑後,氣候以「涼」和「燥」為主要特徵。晝夜溫差大,容易引起感冒,同時也是感染性腹瀉高發期。早睡早起,避免寒邪入侵,是養生關鍵。
衣:隨溫度增減衣服
剛剛轉涼時,適當「秋凍」可激發人體防禦機能,為應對秋冬季寒冷做足準備。
民間有「二八月亂穿衣」說法,說初秋氣溫不穩定,要隨溫度變化增減衣服。一般著裝以感到涼爽,不覺寒冷為准。由於臍部是人體最易受涼的部位,著涼會影響脾胃功能,出現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因此「秋凍」同時要注意臍部保暖,女性不穿或少穿露臍裝。
食:每天一杯蜂蜜水
秋天氣候乾燥,少食辛辣、煎炒、燒烤類食品。烹飪時,辣椒、花椒、大料、桂皮之類的熱性食材不宜過多使用,避免火上澆油。
榮輝介紹,秋季飲食一方面注意滋陰潤肺,宜吃蜂蜜、芝麻、百合、蓮子等;一方面注意健脾益氣,多吃粗糧、豆類、菌類、山藥、紅棗等開胃消食的食物。吃生冷瓜果、冰鎮飲料避免腹瀉。防止秋燥,應及時補充水分。晚上喝一杯蜂蜜水,或吃一個梨或柿子,有助於緩解乾燥。
住:晚上10點前睡覺
處暑以後,夜間氣溫較低,甚至有涼意,應在晚上10點前入睡。「早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
如果白天覺得困倦,中午仍可延續夏季的午睡習慣,以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為宜。睡覺應關好門窗,用薄被覆蓋腹部,防止夜間涼氣使脾胃受涼。但不宜蓋太厚的被子,也不必全身覆蓋,避免汗傷津液。
行:適度鍛煉 微汗為宜
處暑以後,早晚可進行適當運動鍛煉,中午氣溫偏高,仍要避免室外運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練一直到太陽當空。鍛煉的專案以慢跑、做操、打拳、散步為宜,避免鍛煉強度過大,傷到陽氣。
--------------------------------------------------
良藥甜口
能祛病保健
「良藥苦口」這是醫生經常安慰患者的話,因而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也是覺得越是苦藥越是治病,其實生活中也有一些「甜藥」,防治疾病的效果是不錯的,下面就是常見的幾種,家中不妨備著點。
幫助消化:大山楂丸
大山楂丸的主要成分是山楂、麥芽和神曲,此藥具有很好的通便、助消化的功效,對胃部食物積滯效果更為顯著。吃了油膩食物不消化,服上一顆,一般二十分鐘左右會消除症狀。
除了大山楂丸外,飴糖也能比較好的助消化,不過現在醫藥鋪裡賣的比較少,您可以去問問賣糖炒栗子的店家,也許會在那兒買到飴糖。
潤腸通便:麥冬
便秘是生活中的常見疾病,尤以老年、女性多發,王主任為此開出了略帶甜味的「增液湯」。您可以買來元參30克、生地24克、麥冬24克,水八杯,煮取三杯,加蜂蜜60毫升,分三次溫服。增液湯能增加胃腸蠕動,潤腸效果非常顯著。不僅如此,增液湯的冬季去燥效果也很不錯,不過糖尿病患者慎用。
止咳化痰:金橘丸
平日咳嗽了,大家可以吃點金橘丸,或喝川貝枇杷露。川貝枇杷露藥味甘甜涼潤,止咳效果也不錯,特別適用於小兒。小兒可少次頻服,如每次喝三小勺,一天六七次均可。王主任提醒,痰多的時候,將川貝枇杷露和鮮竹瀝兌在一起,化痰止咳效果更好。但對於四肢冰涼、痰清色白、苔白膩或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鮮竹瀝。
冬日滋養:羅漢果
羅漢果對肺、腸有一定的滋養功效,冬天乾燥,服用羅漢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另外,羅漢果中的甜甙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輔助治療高脂血症。羅漢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抗衰老的作用。
服用羅漢果非常簡便,煎水、沖泡飲用即可,也可以直接咀嚼著吃,每天沖泡兩次、一次10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