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小時候唱的歌到現在對歌詞都記憶猶新,但是昨天新背的單字、長官2分鐘前交代的事情,你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你不是孤單的,之前有網路投票指出,台灣高達42% 的民眾認為自己的記憶力正在衰退,最常發生的「金魚腦」前3 名事件,分別是「見過多次面還忘記對方姓名」、「忘了上一分鐘才說過的話」以及「忘了帶手機或錢包出門」。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有些記憶能夠保持幾十年,而有些記憶幾分鐘就會消失?難道真的是「初老症」上身,「愈近的事情愈容易忘記,愈久以前的事情反而愈是記得」嗎?
頂尖期刊建議:多重複幾次有助記憶力
其實,並不是你的記憶力真的變差了,而是現在的資訊取得太方便,我們已經不太習慣去「記得事情」了。該怎麼找回「記得事情」的能力呢?最近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不錯的參考建議。
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團隊用小鼠做實驗,發現「長期穩定的記憶」是神經元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為了使一些記憶愈持久,會有愈多的神經元同時參與記憶。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假設人腦中有100個神經元,當你只跟自己說一次「明天晚上要跟朋友聚餐」,可能只有3 個神經元接收並且記錄這個信息;不過當你不斷重複告訴自己「明天晚上有約」,記錄這個信息的神經元可能提升到25 個,這樣的記憶就不容易被忘記了。
讓更多神經元參與「記憶」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研究教授Carlos Lois解釋了這項研究,他們將小鼠放在一條細長的管道中,並在管道牆壁的不同位置貼上獨特的符號標記,另外將小鼠喜歡的糖水放置在軌道的任意一側。
剛進入軌道內時,小鼠顯得有些緊張,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一直在左右徘徊直到尋找到糖水。當小鼠注意到牆壁上的符號時,海馬迴的單個神經元被活化。
多次的體驗之後,小鼠開始熟悉軌道環境,並且記住了糖水所在的位置。隨着小鼠對軌道環境的日漸熟悉,小鼠看到牆上的符號時,大腦中同步活化的神經元也愈來愈多,這表明小鼠正在識別每個獨特的符號位置,也證明了「重複」有助於提升對某項事情的記憶。
資訊量太大讓我們不習慣「記得」信息
其實記憶力不好也算是某一種「文明病」,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現代人容易忘東忘西,主要有3 個原因,第一點是要處理的資訊量太龐大,其次壓力大造成焦慮,最後是注意力習慣不集中,也會讓人感覺記憶力變差。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盧希鵬就曾表示,有人說在資訊爆炸年代裏,現代人一周所接受的資訊量,可能多過於西元8 世紀時,唐朝楊貴妃一輩子所接受的資訊量。
現代人誰不是每天Instagram、FB、Line 交替着使用,這麼大的資訊量要處理,自然容易遺漏。楊聰財表示,我們太習慣「取得」信息,卻沒有習慣「記得」信息。
所以,當大腦接收到外界信息後,必須要經過「刻意記憶」的動作,把資訊轉成記憶,放在腦部特定位置,以方便日後提取;若是資訊量太龐大,資訊只是從眼前經過、充耳不聞,那麼未來要提取這些記憶自然相對困難。
重複、重複、再重複 是提升記憶力的不二法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記憶「變質」的更快,這是因為有效記憶的神經元正在逐漸減少,如果某一神經元受損或是沉默,我們的記憶便會模糊不清。讓記憶持久保鮮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神經元參與記憶,以防止記憶喪失。
Carlos Lois 表示:「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練習的次數愈多,未來記住的可能性愈大。傳統的記憶理論認為,想要使記憶穩定持久,需要加強單個神經元的練習。但是我們的研究表明,增加神經元數量,同樣有延長記憶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平時開玩笑講的「重要的事情講3 遍」,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