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同政見在同一屋簷下

[2019-10-17]

近月不少家庭因為政治取向不同而「大吵特吵」;亦有不少家庭堅決不談政治,同枱吃飯時寧靜得連咀嚼聲也聽得見。相信無論政見如何,只要愛這個家,同一屋簷下雙方都會去保護他。美國心理學會提出以下原則,避免家人之間的討論激烈升級:

容忍尊重異見 毋須認同
1、找共通:很多時即使雙方觀點截然不同,其實大家都有共通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好。要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共通之處,就務必要用心聆聽對方的關注,例如一方認為自由平等的可貴價值「對社會好」,另一方則強調維持市民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對社會好」;然而雙方就是共通地想「社會好」。

美國學者Kenneth Thomas 和Ralph Kilmann 提出「衝突解決模型」(Conflict Mode Instrument),將處理分歧或衝突的方式分為5 種:競爭(compete)、遷就(accommodate)、迴避(avoid)、妥協(compromise) 和合作(collaborate),其中的「合作」就相當值得借鏡。討論時雙方約法三章:

˙ 每人都有機會輪流表達意見,在限時內(例如3 分鐘)表達自己的一至兩項見解,時間夠就一定要停
˙ 表達意見時不說人身攻擊的說話
˙ 聆聽者毋須認同對方的看法,但需要容忍和尊重
˙ 聆聽者可以作言語反映,例如A:「XX 這樣做已經影響到民生,再這樣香港的經濟會愈變愈差!」B:「你覺得XX 的做法影響到市民日常生活,擔心香港的經濟會愈變愈差。」

家人B 未必認同家人A 的說法,但家人B 用言語表示理解對方的說法,同時知道原來大家都希望事情盡快平息(共通點)。如果在此共通點之上,能夠找到大家均同意的方向就更理想(例如:在經濟差的日子上,有更多人需要慈善支援,不妨捐款或當義工協助)。

2、明限制:家人在分享意見時,可能很難接受親近的人持相反意見,但我們尊重對方是獨立的個體,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因此不用堅持要說服對方,同時珍惜他們的觀點如何讓我們對議題有更全面的認識。

3、知進退:家人雙方經過一陣子交換意見後(例如10 分鐘),會逐步明白大家能否找到共識;即使意見分歧,至少其中一方需要逐步終止討論,以其他話題取代,例如「好了,是時候決定明天看哪一場《玩具故事6》了」。

4、憶美好:有時在激辯後,雙方也的確會氣上心頭。要避免一時之氣進一步影響親人關係,切記不要因此取消已訂定的相處時間或約會。要做到此點,大家均不妨回憶一起從前活動的歡樂:「你記得上次看《玩具故事5》時,太空戰士跳舞多惹笑!」

願香港能盡快走出陰霾:「愛香港的人,加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