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丫烏鬼傳說

[2019-09-17]

早陣子社交媒體瘋傳消息,指一個以日本某畫廊雕像為設計原型的恐怖人偶Momo(下稱毛毛)入侵了YouTube網站的卡通影片。消息引自外國家長的臉書,並附有孩子受驚的相片,指毛毛會在影片中段突然冒出,指示小朋友自殘;又恐嚇孩子不可以告訴大人,否則有恐怖後果。

由於相片中的毛毛猙獰可怕,傳聞中的唆使內容又極令人不安,許多人即使沒看過影片都確信為真。一些網媒亦看中消息的吸睛度而不斷跟進報道,例如指還有涉及名為毛毛挑戰的鼓吹自殺遊戲,會透過社交平台向青少年招手等。但正如有文化評論人指出,雖然這些消息引起廣大關注,但其實都未經證實,所謂的挑戰遊戲可能根本不存在。

不過,我想談的並不是真假新聞的討論,因為儘管傳說中的恐怖影片或遊戲未必真確,但傳說所帶來的恐慌,卻已經成真了。

家長唬嚇孩子當自律工具
話說消息開始流傳後幾天,我大仔同班家長群組中有人問起,有沒有聽聞過毛毛是什麼。她說,在女兒所搭的校巴上,有小五學生用手機亮出有關照片,唬嚇低班的學生,班上也議論紛紛,有些同學怕到失眠但不敢告訴爸媽。

在那之前兩天,《明報》就已經頭版報道,因為有學生看見相關相片而不安,有學校已為此發信呼籲家長留意,並引述心理學家等建議家長「教子女不應亂傳資訊嚇其他孩子」。

家長自然會覺得,學生在校巴上傳閱毛毛相片嚇人是不要得的行為。我想到的卻是,我們口裏說孩子不應亂嚇小朋友,但許多家長不一樣也是在嚇小朋友嗎?如果不是家長最先把相關相片亮給孩子看,那些孩子會知道有這些相片嗎?孩子會不會想,爸媽給他看,他給同學看有何不可?

事實上,我是在另一群組最早收到有關信息的,家長們在互相提醒後,很快就有人分享,說把信息給孩子看後,孩子就不敢再看YouTube 了。家長們在譴責始作俑者之餘,也不無欣慰地報告孩子因此而幾天不看手機云云。

毛毛的出現,本來該是「提醒家長管束」孩子接觸電子資訊,但我看到的現象是,很多家長平日可能對孩子濫用手機已束手無策,結果毛毛成為了用來「提醒孩子自律」的工具——「嗱係咪呢,平時都叫你唔好睇咁多YouTube 啦,你話幾恐怖!」我想,如果孩子受嚇後只是不玩手機幾天,其實還是回到原步,家長仍要面對管束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從此都不敢再用了,那就是一個心理陰影,需要關注和處理。

我想起小時候一些大人用來唬嚇小孩的傳說——「丫烏嚟啦」、「因住日本仔嚟捉你啦」。我不知道「丫烏鬼」又或「日本仔」是什麼模樣,總之是無限恐怖的想像,我那時做過不少日本鬼子的噩夢。的確,毛毛就是現代版的「丫烏」都市傳說,而我們或多或少參與了製造這個恐慌。

注意不同年齡孩子接受程度
我知道,家長們都不是想嚇孩子,大家只是一心想「警惕」孩子一下。也有家長認為,不管新聞是真是假,類似資訊將來都有可能入侵孩子接觸的資訊中,既然今次有例子,自然值得拿來跟孩子討論。

我覺得,重點是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是謹慎與孩子討論,還是不自覺地在嚇孩子?我們又是否有敏銳地留意孩子的心理反應,注意不同年齡孩子的接受程度?

我沒有直接把手機截圖亮給孩子看,但有跟兩個兒子閱讀《明報》的相關報道。我發現小四的大仔未至於不安,但也不特別想深入討論。而4 歲細仔就明顯擔心,要求拿走只佔報章小小一角的毛毛相片,我立刻鼓勵他自己親手把相片搓成一團扔掉。當時我一方面慶幸讓孩子處理恐懼,同時也反省自己會否不夠敏銳,不必要地嚇着了孩子。

也有同學家長提到,不久前很多小學生都用手機下載了名為「第五人格」的恐怖風格遊戲,內容涉及追殺,那比起毛毛那可能影響更大。我想這也確實值得留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