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不等於發脾氣

[2019-07-23]

很多人爭吵時會說:「我不是介意你的說話,但你的說話方式令我很傷心。你的語調令我覺得你很不耐煩!」這裏提到的「說話方式」就是語調的意思。

當你與自閉症譜系人士接觸,可能會發現他們說話語調很特別,談話節奏與一般人很不同。自閉症譜系人士說話時可能會過於高音、低聲咕嚕,又或像機械人一樣沒有抑揚頓挫。由於他們說話語調忽高忽低,又會突然轉向機械刻板,這些節奏變化往往令旁人很難聽懂他們說話,甚至誤解他們的溝通內容或情緒。

語調是傳達情緒重要渠道
事實上,雖然語調不是指說話的內容,但往往包涵了許多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表達情緒方面,例如生氣時會很大聲說話,語句短促;傷心時聲線會變得微弱、節奏較慢;說話時提升音高,會讓對方感受到你很高興或驚訝。不管是哪一種國家的語言,語調都是傳達情緒和溝通的重要渠道。所以,因為自閉症譜系人士說話的語調與他人不同,很容易會造成誤解。

說話語調容易造成誤解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患有自閉症譜系的小學生,說話語調很容易讓其他人造成誤解。他們的語調令別人以為他們很生氣,其實他們卻不一定是在生氣,而是因為他們誤以為使用語氣,就是要以一種很強調的說話方式表達而已,所以他們會以單一的語調與人溝通。筆者曾接觸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小學生(化名David),他不大會說話,只透過發出一些聲音去結交朋友,但這些聲音往往令他的朋友以為他不開心。例如,朋友邀請他一起玩耍,見他的聲線機械化,會以為他不想加入。另外,David 看見同學踢球入門時高聲尖叫,以為同學在責罵他,因而感到驚慌。

我們如要理解自閉症譜系人士的語調,不誤會他們的意思,首先我們要明白他們是不懂得怎樣準確地使用語氣,他們會誤以為語氣是需要用過高或過兇的語調。另外,我們可以示範正確的語調,例如,以開心的語氣說:「明天就是公眾假期啦!」適當地配合面部表情,尤其是微笑,可以增強語氣的力量。譬如在表達感謝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自閉症譜系人士,邊說邊笑地說:「謝謝你送我生日禮物,我好開心啊!」透過笑容和開心的語氣,教導他們向別人傳達濃情厚意。

如何教導自閉症譜系人士使用正確的說話語調,又或引導他們去理解別人的語調是不容易。語調是一種溝通方法,從而與別人社交互動。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如何透過訓練自閉症譜系人士的說話語調,協助他們的社交和溝通。

別讓子女因你停留
「姑娘,1A 班陳小明同學又在課堂上哭鬧了,請你來支援。」

陳同學是個個子不高、頸上總掛着裝有八達通的證件套,且熱愛玩扭計骰的初中男生。自開學以來,每隔數天便收到校務處的電話,說陳同學的哭鬧影響了課堂秩序,需要我即時到課室安撫他的情緒。

哭鬧的原因通常都與被懲罰有關,例如因欠交功課被罰留堂,或因功課質素未如理想需要補做或重寫,甚至只是聽到「懲罰」二字,他便會即時哇啦哇啦放聲大哭,淚水如決堤般湧出來,得花十多分鐘才能平息。有時,因懲罰打亂了陳同學的計劃,例如影響了他跟同學玩耍的時間,這男生便會大發雷霆,推倒書枱、用力踢椅子,甚至衝出課室。其中一次最深刻的情景是,我剛到達課室門口,看到老師準備帶領其他同學離開課室,改到別處繼續上課,只留下陳同學在課室冷靜。一般而言,剛升上中學的同學,因日常作息與學習模式不同,在學期初需要少許時間來適應調節,實屬正常不過。但開學已經數個月,學生仍然持續哭鬧則不太尋常,因此我邀請了陳同學的父母到校了解他在家中,以及就讀小學時的情況。

父母告知,陳同學是家中獨子,一家與祖父母同住,兩老對孫兒的照顧無微不至。由於擔心回家路上危險及書包過重,雖然居所相距學校只有數個港鐵站,祖母仍然會親自接孫兒回家。晚上,陳同學則與母親同而睡,好防他在睡覺時會踢被。父母表示,小學老師也曾向他們反映兒子的哭鬧情,當時還以為是年紀小,待升中後便會好轉,豈料孩子在中學仍有類似的表現,父母也束手無策。

家長千依百順 礙孩子成長
乍聽之下,不單是學生未能發揮中一生應有的表現,家中的成年人似乎也未有就孩子的成長給予合適的空間。不同的心理學派別都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假若在任何一個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會對個人發展產生影響,例如將該階段的發展延遲至下一階段才完成,導致發展落後於同齡。相反,若每個階段都被充分滿足,過程中可產生強大的成功感,激發更多潛能,為迎接下一關的挑戰作好準備。

中一男童仍與母親同而睡,很可能會窒礙他建立兩性相處的界線。另外,家人對陳同學千依百順,甚少逆他意,這亦非好事,長此下去,也會減弱學生面對逆境的能力。無奈的是,父母不停找藉口解話︰「阿仔好快便到不黏父母的年紀啦,也想他可以盡量黏我們多點!」、「姑娘,你未有孩子,不會明白啦!」、「我們已跟祖父母講過許多次啦,他們不聽,我們也沒法子!」

從挫折中學會解難
逆境本身就是一種磨練,父母有責任投放大量的耐性和時間去引導子女應對困難。倘若不忍子女受苦就幫他們掃除一切障礙,又怎能培養他們面對挫折的智慧呢?打着「為子女好」的旗號,事事代勞,也許只是父母怕花時間或是缺乏耐性陪伴子女經歷漫長的蛻變,於是乾脆剝奪他們解難的機會,甚或父母自身也滯留於某個階段,只希望透過養育孩子的過程重整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

我希望父母明白,子女的成長就只有一次,家長應該增加對自己認識,反思你對子女所設下的期望,背後原意究竟是什麼?並學習尊重及接納他們的獨特性,別讓子女因父母只停留在某個階段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