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瘦肉湯
材料:黃連二錢、黃柏二錢、甘草三錢、砂仁二錢(後下)、瘦肉適量
製法:四碗水煲至大半碗
適用:口瘡(俗稱生飛滋)有熱的人群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直腸和結腸部位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大腸黐膜與黏膜下層,起病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臨床表現為腹瀉、大便伴有膿血黏液、每日數次或十數次,伴有陣發性痙攣性腹部絞痛,一般局限於左下腹或下腹部,特點是腹痛即有便意,便後腹痛緩解,少數病人裏急後重(即大便後仍有便意,卻又便不出)。全身症狀疲倦乏力、消瘦、無胃口、發燒。少部份人在慢性過程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病就呈暴發性、嚴重腹瀉、每天10~30次、排出血膿黏液狀糞便,並伴有高燒、嘔吐、心動過速、水電解質紊亂、神志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本病屬中醫「痢疾」範疇。
西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無定論,曾先後提出因感染、細菌性變態反應、精神失調、失調等原因,近年傾向認為是「難辨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前列腺素E增高等因素所致病。治療主要採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藥物和對症治療等。香港中文大學十多年前開始採用人類大便治療「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引發的潰瘍性結腸炎,發覺療效比抗生素更佳。我見他們徵糞的宣傳刊物這樣寫著:「中大徵良糞,研注腸治惡菌。」談及糞便治病,中醫已有悠長歷史,早在三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1年)時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這樣記載;「飲糞汁一升,即活。」
中醫治病字典沒有病菌、病毒等概念,疾病發生與人體內環境轉變有關,此病多因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治療原則,一方面要健脾,鞏固體質為本;一方面要清熱利濕,清理其邪為標。病來得急,先清理熱和濕,清熱我喜歡用黃連,《藥性賦》有云:「黃連厚腸胃而止瀉。」。利濕我喜歡用白芍,因白芍除有利濕作用外,還有止痛效果,配合甘草,止痛效果更佳。
執筆之時,適值香港103萬人和平上街反對「移交逃犯」條例,警方開槍鎮壓,心情沉重,就此擱筆。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