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愈來愈長壽, 你可有夢想過晚年生活會如何?
對, 是「夢想」。
誰說晚年生活定必「苟延殘喘」?不可以充實、多姿采一點?
「新老年」時代將來臨, 因為長者人口的學歷、經濟能力與生活態度,跟以往大相徑庭。
你知道「新老年」時代會有什麼變化嗎?一切可由你在職場上如何「掛靴」開始說起。
撰文:謝慧心、郭慧嫻
攝影:周耀恩、梁俊棋、劉玉梅、葉漢華、何端兒
一片蛋白蛋糕的啟示… …
話說巿面一間連鎖餅店,近年推出了蛋白蛋糕的新產品。餅店最初研發蛋白蛋糕,對象本來是給愛健美的年輕女士當作減肥食品,但後來,餅店發現愈來愈多老人家來買這七元一塊的小蛋糕──原來因為高蛋白,蛋糕的水分較多,老人家吃來,便沒有普通蛋糕那麼容易嗆到。一個巧合,不單令餅店發現長者的飲食需要,也更注意到長者巿場的存在。
說這有趣的銷售故事的,是現任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兼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章明。「現時的長者,有錢有資產,但消費巿場沒注意到他們,食品巿場尤其缺乏。」
我們所不認識的新老年
我們的確不認識社區內的長者。從前我們對長者的印象,總離不開百無聊賴,每天到公園看人捉棋、玩十五湖、「等食等屙等瞓」。但現在的退休長者,跟十年前已大相徑庭。「十年前,退休長者平均只有小學程度,那時退休保障不好,許多要依賴子女供養;十年後的今天,退休長者不少是高教育水平、高收入。這班人經歷香港過去十至十五年的富庶,有一定資產;在進入勞動巿場時的知識水平已高,學歷有中學至大專程度,懂得為自己未來打算。」
有現金、有知識,現在長者退休的心態及要求,不能忽視。「他們不再只求兩餐,今時今日的準退休人士,對完整醫療系統保障、周邊居住環境、無障礙社區設計都有要求。兩元任搭交通工具的『全港通』,也是有知識水平的長者提出的要求。」
以兼職展開退休生活
許多人都認為、或擔心長者難以適應退休生活,一下子從職場全身而退,當然困難。香港人對「預備退休」的意識,的確不強。本身是註冊社工的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行政總監梁綺眉說,耆康會近年試驗替一些中小企,辦預備退休講座,其中一間貨櫃碼頭的公司,因課程的政府資助完結而需要收費,便沒再辦下去。兩年後,耆康會收到那間公司的電話:「那間公司表示,早前有個工頭,退休後不足三星期,便自殺身亡。工頭的工作性質,是有好多人跟他搵食,有權勢,但突然間一無所有,其實很難過渡。」隨後那間公司亦重辦退休講座。
「退休生活過得怎樣,很視乎個人看學習、義工服務,是長者的最佳選擇。法。退休前預備應走得更前。不是退休前一刻才做,若估計員工有好多已面臨退休的臨界點,企業亦應有教育,或考慮挽留人才政策。」梁綺眉說。
陳章明指,較香港早三十年面對老化問題的日本,很早已開始考慮到退休對長者帶來的身心問題,並開始提倡長者半職工作的概念。「日本好多公務員、知識分子都這樣做,將自己的知識,無償貢獻社會。模式可以如師徒制般,長者半職工作,帶一個或幾個年輕人。這模式在歐盟做過十幾年的研究,發現無論工種是生產線──如低技術性勞工,到高知識經濟──如投資、金融業,都是有效的。」
由一個有經驗的老人家,帶新入行的人,工作上出錯的風險可減低許多。陳章明更指,師傅只支少部分人工來培訓年輕人坐自己的位,不單無礙年輕人的升遷,而且在生育率不斷下降時,社會勞動人口正愈來愈減縮,「留下長者做半職,他們都會好開心。」
世衞建議: 打造長者友善城巿
梁綺眉更指出, 世界衞生組織(WHO)早年提出長者友善城巿(AgefriendlyCity)概念中,長者就業更是九大元素之一,「這是一種social participation(公共參與)。」可是,勞工保險成為許多機構的絆腳石,陳章明指,現時私人企業若想僱用六十歲以上員工,購買勞工保險的費用會高三倍。「這是不合理的,但問題是政府沒有政策。我們曾跟保險業傾過,業內都認為,若有(彈性退休)政策,讓他們知道未來將有大量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加入勞動巿場,基礎人口大,保險業承保風險會相對減低,如此,保費自然有下調空間。」梁綺眉與陳章明都認為,鼓勵長者退休後半職工作,對長者心理需要甚有好處。
只為給下一代積聚資產?
陳章明笑言,現已規劃他心目中最理想的退休生活:「我預算六十五歲左右退休,但意思只是從現有工作崗位退下來。更理想是,我現在已不想每周做四十小時,希望每周做廿多小時、即大約每周上班兩、三天,其他日子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到山區教學生。」
悠閒生活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我們借鑑反思:「我已供完樓、子女都長大,多做工儲多點錢不是不好,但都只是資產積聚。如果這一代政府做得好,醫療與自己的退休保障都理想,長者使錢的機會不大,餘下的資產都只留給子女。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心態較矛盾,應否這樣做?是否供養子女到有基礎教育與謀生能力便夠?我們餘下的歲月,應否回饋社會?好多我這年紀的人,都如此想。」
「在知識型經濟社會下,長者累積了經驗與知識,他們到六十、六十五歲仍大有可為。讓他們離開,對社會沒歸屬感,對政府亦是好大損失。」陳章明說道。
善用「黃昏期」
「長者仍然很想發展自己。」梁綺眉認為,這是現代長者跟以往最不同的地方。
退休後無所事事?學些新東西吧。學什麼好呢?「其實好多元化,視乎教育程度,從前最多是識字班,但現在長者都識字了,所以有電腦、外語,如跟家傭對答的日常英語,還有生活普通話,去大陸旅行按摩,叫人細力啲都識得講嘛。」梁綺眉還說,現在耆康會還想嘗試難度較高的:「如學懂玩一個中樂樂器,最近我們辦了『晉藝劇社』,由中英劇團的老師教授,最近也做過一個有關老人癡呆症的話劇。」
上一代長者較刻苦耐勞,年輕時只顧工作,沒有發掘個人興趣與潛能,甚至沒有文化生活。這類型長者,較大機會成為社區內的「隱蔽長者」。「即使有錢的,退休後很風光地周遊列國、環遊世界,但三個月後回到家中,又是你眼望我眼。」陳章明說。
有的是時間,但如何善用餘暇?終身退休生活過得怎樣,很視乎個人看學習、義工服務,是長者的最佳選擇。
終於知道「老鼠」是什麼!
安老事務委員會近年參考外國經驗,於全港的大、中、小學,設立110間長者學苑。由學生做「小老師」,跟長者上課,有趣的是,在眾多課程中,長者最愛學電腦。「因為長者心態是好想跟人溝通,人人都在談論電腦嘛。」有一位老伯伯的經歷,最令陳章明印象深刻:「伯伯病後住進老人院,行不到但想學電腦,終於有一中學安排學生,拿手提電腦到院舍教長者,有一位男生天天去教他,當然都只是開機、關機這些簡單的。半年後,長者過世,但他特別吩咐女兒,千千萬萬要多謝這小孩子,因為他令自己臨死前,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是知道,電視上人們常說的『老鼠』是什麼!」
後來,孩子的媽媽知道後非常感動:「孩子沒把此義工服務告訴媽媽,她一直奇怪兒子何以每天放學後五點幾才回家,還以為他一定去了打機,常常罵他。知道後她開心,估唔到我兒肯做這好事。」
不一樣的敬老教學
陳章明指,長者終身學習,他們的角色除了是「學生」外,若課堂有隔代交流元素,更可讓長者成為「生命教育」的導師。長者與孩子「夾」嗎?實情是,長者不少都喜歡跟年輕人相處,多於同輩老人。「有次電腦班內有個胖胖的中二男生問伯伯怎樣追女仔?伯伯說『唔係喎,我好失敗,結過五次婚。』,肥仔說:『唔係喎,都有五個肯嫁你,我一個女朋友都冇喎。』我常鼓勵老師:這正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
屯門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是屯門區內最早期成立的長者學苑之一。副校監陳孝慈指,讓長者與中學生在課堂上相處,其中一個正面影響是倫理教育,認識長者、尊重長者,「回到家裏,也會懂得跟自己的爺爺嫲嫲相處,長幼共融,社會文化才能和諧。」
未來長者醫療:
發展慢性病的紓緩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何善衡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中心總監胡令芳說,相比現今的八十至九十歲長者,現時五十至六十歲的年長人士平均比較「健康」, 只要三十至四十歲時不煙不酒、注意飲食和多做運動便可健康地長壽,活到一百歲。醫療科技發達,醫療儀器可維持生命,但難免器官機能衰退,這類「長壽」長者,因自我照顧能力差,需要他人照顧,日後需加強地區及社區醫療服務,並設立一站式、有專人指導的醫療服務平台,醫院與社區服務融合,她更建議政府培訓更多專門照顧長者的服務員,主要負責與長者溝通,關顧他們的需要。
以往,心臟病、中風、各類癌症等高致命風險的疾病,病發時患者早已逝世,現在大部分已有藥物和手術治療,醫療儀器如洗腎等科技更可為病人續命。但並非每名病人病發後都有理想的康復進度。
紓緩治療於癌症病人的應用廣為人接納,但用於處理慢性病症的患者則甚少聽聞。胡令芳認為,生老病死為自然定律,對於年老且根治疾病無望的內科患者,適切的紓緩治療可減免不必要的抽血、插針、抽驗組織等醫療程序,大大改善他們病發後的晚年生活。
加強內科病人紓緩服務並非不醫治內科病人,而是「不要忽略內臟器官已屆end-stage的病人」的需要。她強調,面對日後益發龐大的長者醫療需求,醫護人員需改變想法,醫生並非一味「醫好」,卻應盡量保持末期病人的生活質素。
另一方面,現時醫管局雖設有「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即提早表達臨終前的治療選擇),但並非廣為醫生認識,胡令芳認為醫護人員對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溝通培訓亦需加強,因為預設醫療指示不單尊重病患者的意願,同時可避免增加病人痛苦。
--------------------------------------------------
1/我的健康
60歲或以上的長者約有70.4%患有長期疾病,當中接近40.5%患有兩種或多種長期疾病, 最普遍的是高血壓、關節痛、眼疾和糖尿病等。
約有62.3%居於家庭住戶長者,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
約有22.8%居於家中的長者,有一項或以上日常獨立活動能力的缺損。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社會統計調查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四十號報告書》2009年8月)
2/我的照顧
接近23%居於家中的長者, 需要接受家人或家庭傭工提供非正式照顧,當中37.3%為子女、26.3%是配偶;25.6%由家庭傭工/護士為主要照顧者。
居於家庭住戶的長者,約有81.4%表示假若日後身體健康狀況轉差時,仍然希望可以留在自己家中生活,而無須入住老人院。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社會統計調查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四十號報告書》2009年8月)
3/我的工作
只有24%香港僱主有招聘長者策略,20%的僱主有實施退休人士保留機制; 但新加坡僱主卻有48%有招聘長者策略、53%實施退休人士保留機制。
香港的退休年齡平均是57歲, 較外國國家如西班牙、德國、日本等提早三至四年退休。
( 資料來源:Manpower2007、AXA Retirement Scope 2007)
4/我的學歷
2010年,60歲或以上居於社區的長者, 具中學程度或以上約有44萬2千人;專上教育程度約9萬5千人, 較2009年增長9%。
2010年度擁有大學程度的長者, 佔整體60歲以上長者的比例是8%;小學教育程度的長者亦有41%。
(資料來源:香港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1年9月版)
5/我的撫養
2009年每六名工作人士撫養一名長者(即每1,000名15至64歲人口撫養171位長者)。
至2039年, 只有每兩名工作人士撫養一名長者( 即每1,000名15至64歲人口撫養454位長者)。
--------------------------------------------------
長者上班七件事
做足一世,何以長者們還是希望退休後可以再做一點點工作?
耆康會2008年推出為期四年之「流金頌社區計劃──友待長者就業計劃」,協助長者就業。期間亦進行「友待長者就業」概念研究,透過聚焦小組及驗證問卷調查,探討年長員工繼續工作所需要的條件。收回的755份問卷中,長者表達若繼續工作必須的七個條件:
1. 靈活的工作模式
2. 有發揮自己的機會
3. 受尊重
4. 能學習新知識
5. 可兼職工作
6. 工作與個人生活能取得平衡
7. 合理的薪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