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臉作臉雙管下 只留青春不留痘

[2012-04-05]

在求診的病患中,不乏聽到許多奇奇怪怪的說法,像是以粗鹽洗臉可以去角質和殺菌、X僑水晶肥皂洗臉治療痘痘的效果不錯!當我聽到這些另類的說法,有時真讓我哭笑不得。青春痘問題在皮膚科求診中大概僅次於皮膚搔癢而位居第二,是一種普遍的肌膚疾病,更需要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

在求診的病患中,不乏聽到許多奇奇怪怪的說法,像是以粗鹽洗臉可以去角質和殺菌、X僑水晶肥皂洗臉治療痘痘的效果不錯!當我聽到這些另類的說法,有時真讓我哭笑不得。青春痘問題在皮膚科求診中大概僅次於皮膚搔癢而位居第二,是一種普遍的肌膚疾病,更需要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

學術界目前公認的青春痘的成因,包括:毛囊開口角質異常、皮脂腺分泌、痤瘡桿菌、和荷爾蒙的變化。一般治療上可以分為口服和外用;口服包括使用抗生素、荷爾蒙或拮抗雄性素的藥物與維他命A酸。使用在外用部分最廣泛的就是維他命A酸,而治療成分更是日新月異,外用A酸已發展至第三代,另外水楊酸、杜鵑花酸、泛那凝膠、外用抗生素等治療的效果也不錯,愈新的成分一般來說副作用較少!

當然,不論使用哪一種成分,都需要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建議搭配。而使用任何成分,醫師與患者都要做充分的溝通、患者更要了解各種治療的副作用與效果,以及各種治療的意義與原理,相互配合、持之以恆完成療程,才可以只留青春不留痘。

求診中病患常常問到?醫師:我為何勤洗臉、也盡可能保持清潔,可是青春痘還是一直冒?聽說某某成分治療效果很好完全不會有痘疤,是真的嗎?做臉可以治療痘痘是不是?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環繞在診間,我建議青春痘患者要解決青春痘問題,除了要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外,正確看待肌膚的問題更是重要!

迷思1:洗臉充其量只是輔助,而非治療

也就是說,無法單靠洗臉控制痘痘。相反的,在外用或口服藥物治療下,要適當調整洗臉次數、洗臉用品與洗臉時機 才不會增加治療的副作用。痘痘沒有好,反而增加了刺激性皮膚炎;更不要迷信偏方,拿自己的臉當「醃肉」(用粗鹽洗)或「洗衣板」(用X僑水晶肥皂)。

迷思2:作臉(Facial)可以治療青春痘嗎?

基本上,青春痘在健保規範下,算是半個病。因為高價的最後一線藥品,健保有規範使用的時機,也要皮膚專科醫師才可申請使用,病人也要符合申請條件,為求治療效果與時效,醫師偶而會請患者自費治療,這部分患者可以當面洽詢皮膚科醫師。雖不滿意,但是仍能接受,應該先尋求專業的治療,行有餘錢才去作臉。而且,不管水楊酸、果酸或XX酸XX鹼等都是輔助治療,而非根本治療,所以患者也不需抱持不切實際的希望,最好量力而為。

迷思3:食物、壓力或睡眠有影響嗎?

一般來說,食物影響的是患者心理;而壓力、睡眠,會有些許影響,但也只能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所以,吃巧克力、炸雞等會有罪惡感的人,可以少吃。但也不用太內疚,否則除了皮膚科外,可能還要加掛身心科了。至於壓力與睡眠,其實換個角度想,不管有沒有痘痘,都應該尋求專業的身心科來治療才能有美麗人生呀。

痘痘的治療是皮膚科醫師的基礎,也是挑戰,更需要患者的認知與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功效。

--------------------------------------------------

看電視
小心愈看愈不快

你平常愛看電視嗎?是否在熒幕前一待就是很久?一份於今年12月發表在國外期刊「社會指數研究」的報告指出,生活愈不快樂的人,似乎會花愈多時間在收看電視節目上,藉此來逃避現實世界中的不順,成為一種炒短線的紓壓方式。

該研究由美國馬里蘭(Maryland)大學的社會學家John P. Robinson博士所主持,他分析兩份從1975年開始進行,且追蹤達30年的訪談資料,受訪個案將近4萬人。受訪者的年紀介於18至64歲間。一份資料是請個案記錄每天從事的活動,且交代其帶來的快樂程度;後者是詢問個案每年的生活模式改變情形,與對情緒影響為何。

在排除教育水準、平均收入、年齡與婚姻狀況等可能的干擾因素後,統計發現:自認不快樂的人經常坐在電視機前,而本身覺得很快樂的人卻將多數時間投入在閱讀書報或社交、宗教等活動上。而不快樂者看電視的時間,竟然比快樂者多出近30%,大約一周平均多出5.6小時。

研究者表示,從趨勢分析來看,這樣的現象會隨着全球景氣低迷而日益顯著。面對當前的經濟蕭條,在家看電視似乎是最簡單、省事,且能忘掉一切不愉快,立即感到快樂的好辦法。這些快樂卻是短暫且不實際的,無法讓人獲得真正、長久的滿足。

另外,一旦看電視習慣化,也就是所謂的「上癮」,過於專注的結果只會讓人行事變得更加被動,缺乏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前進驅動力,而這一切的代價是個人將因惡性循環,陷入長期的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中。

有鑑於此,建議民眾看電視應適可而止,它雖是不錯的娛樂消遣,但就像上網、飲食一樣,還是要懂得節制,以免戕害身心。

可以的話,不妨把看電視的時間轉用在一些正向、積極的事情上,如進修學習、運動健身、郊遊旅行、志工服務或與親友交流等,相信對個人的成長才會有實質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