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偵探 病理學

[2012-03-28]

「先生,唔好意思,報告指你患上非小細胞肺癌第二期,癌細胞已接近淋巴結……」神色凝重的主診醫生,手執醫學報告宣布結果。
這份讓許多病人及家屬寢食難安的醫學報告,其實是來自一班病理科專家,鍥而不捨地工作的成果。
一滴血、一個痰涎樣本、一個組織抹片,甚至是一堆基因密碼,都是他們辨識不同疾病的工具。
近代癌症治療愈趨精細,亦與病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診斷、治療、預後展望、監察,甚至預防癌症都涉及病理科。病人未必有機會接觸他們,但他們也是病情的把關人。

大概沒幾個病人,曾經直接接觸過病理科專科醫生。

其實也不無道理。事實上,病理科醫生的工作間,主要在實驗室內;他們的工作工具之一,是病人的化驗樣本;他們的工作性質,是從不同的樣本中,找出病因、病原,協助臨牀醫生準確診斷,以至決定治療方案。

香港大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吳呂愛蓮以「醫生的醫生」,形容病理科的工作。「一般病人甚少認識我們,因為我們的工作,主要接觸醫生較多。我們寫報告給臨牀醫生,他們讀過我們的報告後,開始對症下藥的工作。」

找到「一粒嘢」,是什麼呢?

港大病理學系教授邱瑋璇指, 在二十、三十年前,病理科醫生的工作「都幾刺激」。「例如有位女士在乳房摸到硬塊,醫生可能會說『立即做手術吧』。不過,醫生並不知道它是癌症,還是良性瘤。

手術期間,病理科醫生也要隨時預備,他們在手術室取出病人的組織切片會即時送過來,我們要在數分鐘內看和做診斷。所以,病人送入手術室前,也不知道醒來之後,自己是否已經失去一對乳房?還是好消息,只切除了良性瘤。」

所以說,病理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他們的工作也頗有偵探的味道。
一個疾病會在身體的不同部分留下「線索」,病理科醫生要尋出答案,可由器官、體液、分泌物等入手,抽絲剝繭。而病理科亦按此有不同分科:
血液病理: 最簡單、便捷的抽血檢查,幾毫升的血液,已可查出許多項目;

細胞病理:如痰涎等檢查,有否癌細胞;

解剖病理: 即切除器官後,切片作顯微鏡分析;

化學病理: 包括透過抽血,看某些酵素是否過高;

免疫病理: 以抗體做「餌」,分析細胞的蛋白特性,從而斷症;

分子病理: 踏入現代化病理年代,可透過基因、染色體、DNA替疾病解碼。

一滴血的線索

早年的醫療技術,未能讓臨牀醫生與病人,在手術前已大約掌握病情。現在隨着醫療科技的改進,愈來愈多癌病在早期已可準確尋出病源。而在各種癌症診斷方法中,抽血可說是簡單而重要的一環。

港大病理學系臨牀副教授蘇志釗指,血液內除了含有癌細胞,若深入分析,也可找出許多癌症指標(marker),有助醫生決定要不要替病人抽取組織等作進一步化驗。一滴血除了是最簡單的第一「把關」,也蘊藏着最複雜的內容──癌細胞的基因密碼,它有助進行最精密的基因檢查,例如分析血液內癌細胞的染色體、DNA,甚或進行基因排序,除可辨認罹患癌症的種類外,更有助配對適合的標靶治療。

吳呂愛蓮補充,除了血癌,他們並不希望在血液內找到其他癌症「踪迹」,因為這意味着癌症已擴散。其他癌症主要透過組織檢查來診斷。

選對治療方向

準確的診斷,不僅是「得個知字」,它更是醫生更能對準病情來治療的線索。例如乳癌,從前動輒要全乳房切除,現在不同種類的乳房組織活檢,可協助放射科醫生準確診斷,以進行不同程度的治療。例如現時較多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只切除癌腫瘤部分,但此療法一定要「割清」,而能否「割清」,需要依靠病理科的詳細檢查來判斷。

另一例子是乳癌擴散。邱瑋璇解釋,乳癌若擴散,便會入侵淋巴腺,從前的手術要一併將淋巴腺切除,如此患者手臂會嚴重水腫,影響生活質素。新一代方法是在病人接受手術前,先以放射性同位素測試病人的乳癌細胞,有否擴散入淋巴腺。「乳癌細胞會沿乳房組織,一路去到淋巴腺;而放射性同位素也會沿相同路徑進入淋巴腺。我們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找到第一粒淋巴細胞,並即時抽取化驗,若沒有發現癌細胞,代表沒有擴散至淋巴,那麼醫生進行手術時,便無需切除病人淋巴腺。」邱瑋璇解釋。

除了外科手術,替病人選擇藥物治療,病理診斷同樣派上用場。如乳癌患者治癒後,為免復發,醫生有時會建議病人服用荷爾蒙治療(Tamoxifen),但此藥只對雌激素受體呈陽性(ER-positive)的癌症有效。「所以現在我們出化驗報告時,大都包括這點。」邱瑋璇指,方法是使用「免疫組化」的化驗技術,來看病人的細胞有否女性荷爾蒙受體。

基因檢查 預測患癌機會?

病理學技術愈趨精細,踏入「現代」,隨着基因技術的發展,它的應用範圍更廣泛。現時一些癌症已找到基因病變的源頭,病理學的應用,就不僅在「病發」後才治療,更推前至讓高危人士在病發前,已知自己的患癌風險。何謂「高危」人士?擁有明顯家族病史的人,就值得注意一下。

邱瑋璇以乳癌為例子。「若家族中,自己的媽媽、兩個阿姨、姐姐都有患乳癌,也難免擔心自己患癌機會。現時有兩個基因──BRCA 1及BRCA 2與乳癌有關。若出現基因突變,便有機會遺傳。家族中的乳癌患者,可以抽血做遺傳基因檢查,若發現有此突變,其他未患癌的家屬,也可抽血檢驗。最好的結果是,好多家人有,但我沒有這個突變的遺傳基因。那麼,我患乳癌的機會,與一般人無異。」

然而,若驗出自己也有此基因突變,情況便相當複雜了:「即是有好高機會患乳癌,以及卵巢癌等。」她們都會問醫生怎辦?而醫生的建議,包括切除乳房;若年過四十歲、無計劃生育,可選擇切除卵巢及輸卵管(因現今研究發現卵巢癌是由輸卵管產生的)──可以想像,這個建議帶來的震撼,其實絕對不比「證實患癌」低。

「有些女士會問,可否多做乳房造影等檢查,緊密監察便算?但問題是,有這種基因的女士,大多在年輕時病發,而年輕女性做乳房造影檢查,其實敏感度不高,好難看得清,要做磁力共振(MRI)才成,但這檢查既昂貴、亦要頻密檢驗,最快每年要做一次。」邱瑋璇指。

所以,即使擁有此技術,如何應用在病人身上,是一大醫療道德課題。「若要做這類基因測試,病理科醫生必須跟家屬清楚解釋、輔導,讓他們決定是否接受測試。」邱瑋璇亦形容,知道檢查結果後「陰影可以好大」。現時瑪麗醫院每年大約有數十宗接受這類基因檢查的個案,亦曾有婦女檢出有遺傳乳癌突變因後,接受切除乳房的建議。「以我個人的感覺,中國人對這類檢查的接受程度,不及外國人。若只得個知字,有些人寧願不知。」她說。

切除乳房,也許夾雜多重的敏感性。蘇志釗舉出腸癌為例,也可作另一重反思:「腸癌遺傳機會很高,幾乎九成以上。若病人提早發現,先切除腸臟,或預先用藥,以免病發時來不及醫治,也是一種預防。」但他始終強調:「這些檢查是有技術可以做,但是否就應該做?做了有什麼影響?」

面對發展快要「勒」不住的科技,如何妥善應用,相信也是病理科專家在實驗室內,面對的另一挑戰。

--------------------------------------------------

誰是病理科醫生?

現時香港約有二百多名病理科醫生,吳呂愛蓮指,當中有九成都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他們一如所有專科醫生,接受過五年醫學院訓練、一年實習後,加上六至七年的病理科專科訓練,才能成為專科醫生。

蘇志釗指,早期病理科是醫學院的冷門科目,「其他科沒位,才撥入病理科」,因為其工作性質較少接觸病人,也帶厭惡性──驗屍也是病理科的部分工作之一。

「但我認為它是重要、亦很有趣的科目。」他指,現代科技在醫學上的應用,都是由病理開始,「因為我們主要工作是化驗,而所有醫學基本知識,都是來自實驗室。」因此,近年病理科漸漸受歡迎:「我們可以參與做最後診斷,吸引力改進好多。」

--------------------------------------------------

由一滴血開始……

懷疑患癌,病人患得患失地等候化驗報告。答案是驚是喜,都是由一滴血開始。

01 基本驗血
抽血化驗:抽血是最簡單的檢查,也是化驗的第一步。隨着化驗技術進步,抽血量愈來愈少,而可化驗的項目則愈來愈多。一般成年人需要抽取三毫升血液、嬰兒半毫升(紫色樽)便可。

血液分析:第一步的分析,是了解在固定體稱的血液內,含有血小板、白血球、血色素等的數量。從前靠人手去數,現在由機器自動化分析。兩分鐘內可得初步報告。

拉片:得出數量資料,但究竟不同成分有否多了?少了?形態是否有異?要解讀這些數據,醫療化療師會將血液放在顯微鏡下分析,手法俗稱「拉片」──將一滴血抹成薄片,加上染色等工序,便可令癌細胞在顯微鏡下現型。

這些工序看來「低科技」,但別少看這些步驟,往後許多先進檢查,都得先靠它作第一步「分流」,準確地縮窄範圍,才能令檢驗程序順利、有效率地完成。

02 免疫分型(Immunophenotyping)

癌症診斷不僅只「是非題」,病理報告也要仔細分析它屬於哪一種癌症。單憑顯微鏡或骨髓化驗,亦未必找出百分百的答案。

下一步可以進行免疫檢驗──細胞流體分析(Flow Ctyometry)。

免疫分析:血液或骨髓內的癌細胞表面,會有許多蛋白,若找出這些細胞蛋白的特徵,便能判辨它屬於哪類型的癌細胞。免疫學原理中,每種蛋白都有抗原,而每種抗體都會依附在特定的抗原中,原理如開鎖般。

檢驗結果:免疫化驗應用了此現象,給癌細胞注入一些抗體,看看哪種抗體會依附在癌細胞上,從而分辨癌細胞種類。

天下間抗體種類那麼多,不能「無的放矢」什麼抗體也試。蘇志釗補充,進行免疫檢查前該有初步估計──臨牀醫生提供病徵只是有限的資料,更重要是在顯微鏡下,分析細胞形態得出的初步分類,讓專家選擇適合的抗體作測試。「似什麼,才做什麼,這就是『專業』所在。」他說。

03 進階分析

前述的血液化驗及免疫分型檢驗,報告一般可在一天內完成。

「以血癌為例,基本上做到這程度,臨牀醫生已可知道是否血癌?哪種血癌?可選擇用什麼藥?初步展望如何?病人的預後亦可知大概,有些癌症較差,有些相對易醫或復發機會較低。可以說,這些資料足夠讓醫生『醫住先』。」

但蘇志釗補充,有少部分血癌經過檢驗,可能仍未準確辨症;另外,若屬其他癌症而需選用標靶治療,雖確認癌患屬於哪種基因突變,才能配對適合的標靶藥物。如此便需要替病人做進一步的癌症基因檢查。

染色體檢查:染色體多了/少了/交換位置,都有助辨認癌症種類。某些標靶藥與某些染色體病變有關,可以是適用、或不適用,故檢查亦有助醫生計劃治療方案。事實上,世上第一種可用標靶治療的癌症亦是血癌──慢性骨髓型白血病。

高解像度分析:染色體內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以高解象度儀器可分析DNA,以作配對。

04 治療後監察

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 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檢查:此儀器可替癌細胞的DNA,進行超高解像度的基因排序,從分析其DNA「密碼」有否變異,便可得悉癌細胞有否出現耐藥性。
病理學的應用,在決定治療方法後,仍未終結。病人選用標靶治療後,可透過定期抽血進行基因檢查,監察治療成效。因為,不僅細菌對抗生素有抗藥性,原來癌細胞亦然。當使用標靶治療時間漸久,癌細胞可透過改變基因,進化至不怕標靶治療,使癌細胞再生。耐藥性也是癌症復發的原因之一。

若檢查發現癌細胞出現耐藥性,醫生要決定需否停藥(畢竟標靶治療藥費昂貴),或考慮其他治療方案,如骨髓移植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