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魚翅說『不』

[2012-02-10]

中國人請飲喜宴時,每多奉上鮑、參、翅、肚四大海味,『鮑』即鮑魚、『參』即海參、『翅』即魚翅、而『肚』即魚肚,其中尤以魚翅更是不可缺少的佳餚,否則,在著重面子的中國人會顯得寒酸,故有『無翅不成席』之說。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中國人請飲喜宴時,每多奉上鮑、參、翅、肚四大海味,『鮑』即鮑魚、『參』即海參、『翅』即魚翅、而『肚』即魚肚,其中尤以魚翅更是不可缺少的佳餚,否則,在著重面子的中國人會顯得寒酸,故有『無翅不成席』之說。

魚翅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是用鯊魚的鰭加工而成的一種海產珍品,中國人食用魚翅的風氣始自明朝,首先在南方興起,但很快就傳到北方,就連宮廷膳食也添加了這種美味珍品,不過,魚翅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還略帶腥味,魚翅湯的美味主要來自配料,是用火腿、老雞等真正的美味熬出來的。

魚翅被推崇為上等的滋補品,所以價格甚高,吸引了各地的漁民爭相捕獵鯊魚,由於鯊魚肉的價值很低,因此漁民在捕獲鯊魚後,會在甲板上用電鋸把活生生的鯊魚的背鰭、兩個胸鰭和一部份尾鰭割掉,然後將全身仍流著血的鯊魚扔回海中,以騰出更多空間存放價值高得多的魚翅和其他漁獲,這些被割掉魚鰭的鯊魚並不會立刻死亡,但會因失去游弋能力而窒息致死,或者被其他鯊魚捕食。

由於供求關係而大量捕獵鯊魚導致鯊魚總數大幅減少,卵胎生的鯊魚每次繁殖胎期甚長、而胎數甚少,幼魚亦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成長,故三十年來數目下降了百份之九十,由於鯊魚屬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大量捕殺鯊魚也會導致中小型魚類因失去天敵而數量暴增,從而嚴重擾亂整個海洋生態的平衡。

不過,有業者反駁,食用魚翅並不會對鯊魚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根據聯合國附屬機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CITES)評核三百七十多種鯊魚中,只有大白鯊、鯨鯊及姥鯊屬於受瀕危絕種威脅的品種,其中大白鯊及鯨鯊的魚鰭並沒有翅針,不會被用作魚翅,而姥鯊魚鰭、亦即價錢極其昂貴的天九翅,近年在香港的入口量佔整體的遠低於百份之一,現時食用的魚翅主要來自並未瀕危的藍鯊及青鯊,故不會對整體鯊魚構成重大的生存威脅。

魚翅被推崇成為上等的滋補品,謂能『益氣、補虛、開胃』等,並謂『魚翅有極為豐富的營養』,和『含膠原蛋白,有預防骨骼老化、防癌抗癌、滋養肌膚、延年益壽等功效』云云。

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魚翅並不具有特殊的營養價值,魚翅的主要成份是膠原蛋白 (collagen),是蛋白質的一種,蛋白質於食用後在胃腸中被消化成為氨基酸 (amino acids) 後被吸收,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共有二十種,有些食物(例如雞蛋、牛奶、肉類等)的蛋白質含有全部二十種氨基酸,叫做『完全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營養價值較高,但有些食物(例如豆類等)的蛋白質則是『不完全蛋白質』,缺乏某幾種氨基酸, 營養價值較低, 膠原蛋白缺少色氨酸 (tryptophan) 和半胱氨酸(cysteine),屬不完全蛋白質,因此魚翅的營養價值並不高,還比不上含有完全蛋白質的魚肉。

由此可見,吃魚翅並不是如吹噓般那樣有益,相反,多吃反而會危害健康,因為魚翅中水銀和其他重金屬的含量都很高,由於全球工業發達,工業廢料排入河流和海洋,令到海水中重金屬的含量不斷增加,並進入海洋生物體內,而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吞食了其他魚類後,重金屬也隨之進入鯊魚體內,積累下來,因此鯊魚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會越來越多。

於2001年對曼谷唐人街市場上的魚翅抽查和於2008年對香港市場上的魚翅抽查都顯示,市面上售賣的魚翅多含高量的水銀,遠超國際允許的標準,烹煮並不能消除水銀或其他重金屬的毒性,吃了魚翅後,水銀和其他重金屬進入人體,難以被排出體外,而是在體內積藏下來,能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腎臟、生殖系統等,導致頭昏、頭痛、肌肉震顫、口腔潰瘍、腎臟損害、性功能減退和流產等。

所以,為了環保和個人的健康,不要再多吃魚翅了,市場上有用明膠、海藻酸鈉、氯化鈣等材料仿造的假魚翅,據說品質與復水後的真魚翅非常相似,吃不出區別,可見魚翅並非不可替代的珍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