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醫學界做個成功學者,內涵形象缺一不可,醫學院網頁除了提供各教授的著作、獎項、研究範圍等豐功偉績,還會上載他們的英姿。歐美大學一般會用影樓的造型照,即是三七面、背景是古董書架、有點像英國首相那種,又或者是實驗室取景,學者在埋首研究的寫實照。這些刻意安排,或多或少也能凸顯照片中學者應有的氣場。
要在醫學界做個成功學者,內涵形象缺一不可,醫學院網頁除了提供各教授的著作、獎項、研究範圍等豐功偉績,還會上載他們的英姿。歐美大學一般會用影樓的造型照,即是三七面、背景是古董書架、有點像英國首相那種,又或者是實驗室取景,學者在埋首研究的寫實照。這些刻意安排,或多或少也能凸顯照片中學者應有的氣場。
相比下,本地學府便沒有那種規格了,網頁的照片通常由學者本人提供,讓市民欣賞到他們真我的一面。當中最常見是那種純白色背景、頭部置中、眼鏡不遮眼、頭髮不遮眉的正面大頭照,顯然是上次申請特區護照或回鄉證用剩的自助數碼快相。部分學者會上載解像度極低的正面照片,可能他們貴人事忙,連拍數碼快相的幾分鐘也騰不出來,過了呈交照片的死線被醫學院催促,才草草以辦公室電腦的webcam自拍了事。也有學者上載生活照crop出來的影像,附送背景隱約可見的北京水立方及胸口X泰旅行社的團章。網上流行那款四十五度角「高炒」大眼嘟嘴手機自拍照,幸好至今仍未有教授以這種形象示人。
香港醫生普遍患「上鏡障礙症」─演說講課對醫生學者來說是家常便飯,面對整個會議廳過千觀眾也毫不動容,可是,若果視線範圍出現一位攝影師哥哥加一枝單鏡反光鏡頭,他們便會頓然不知所措,笑又唔係,扮chok樣又唔係,總之就渾身不自在,故此,醫生的玉照通常都不大見得人。
這也難怪,自小學一年甲班到中六A班,我們只會拍那種規定的校服半身黑白照(即是早前 facebook一眾黃絲的profile picture),或一年一度全班排排企扮木頭的團體照。英美學校便較為注重學生的形象工程,每年事必僱用專業影樓為全校學生拍造型照,背景拉起一塊勃艮第紅或耶魯藍的布幔,攝影師逐一指導小朋友如何擺出充滿自信的笑容,然後「卡嚓」─克林頓、奧巴馬的氣度,就是這樣從小培養出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