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可說是每天日程中的必須、也是最令人期待的,不僅洗淨身體無垢一身輕,冷水淋身可有效降溫,熱水與蒸氣也令人有紓緩放鬆的感覺。只是,這個人生重要一環,想來卻原來沒有誰教過我們正確的方法 ─ 關於洗澡的大小事項,原來要學起來,也有不少學問。
為何要洗澡?
因為不清潔。但「污糟」是什麼?原來即使沒去過不清潔或空氣污染的地方、沒接觸污物,我們還是會「污糟」的,污垢是指皮屑。人體皮膚分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層,表皮由基底細胞,即最底層細胞一直分裂並向上生長而成,過程的最後是變為皮膚最外圍的角質層,角質層形成後會剝落,每個循環大概一個月左右。當角質層混和汗及身體油脂,會變為身體的污垢。換言之,即使我們什麼都沒做,似是很乾淨,身體都會出現死皮與污垢。
早上洗澡好,還是晚上?
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洗澡習慣,有些歐洲人喜歡早上洗澡,香港人習慣晚上洗,若從科學角度看,經過一天日曬雨淋後,身體油脂、汗水與皮屑在晚上積聚最多,所以晚上洗澡,清潔效益最大。
每天洗澡是必須的嗎?
古代人喜慶日子才洗澡,這肯定是不科學的。一至兩天洗澡一次是合適的,而一天洗一次最為理想。若夏天多汗、多接觸污物,一天洗兩次亦無不可。但若基於特別原因不能每天洗澡,兩天洗一次是底線。因為若不清潔皮膚,皮屑油脂可滋生細菌,引致體味;皮屑依附皮膚表面,敏感原會持續逗留皮膚,令人更易敏感,若抓癢令皮膚破損,可引致發炎,別小看皮膚炎,若不理會,這些皮膚表面的小傷口會如開「大門」,讓細菌入侵身體,最嚴重可致敗血症,細菌隨血液循環,走遍全身器官,甚或有生命危險。留意,不洗頭也會令頭髮生癬、頭皮毛囊發炎,有頭瘡,或長期有感染。
可以不洗澡嗎?
洗澡不僅為了美觀。若不洗走身體污垢,還會有健康問題:油脂與汗是極佳的溶劑,日常接觸到的污物,或空氣內的污物,都可溶於其中,若不洗走,讓它持續沾在皮膚上,一來可致皮膚敏感、發炎,或令濕疹病情更嚴重。而且,污垢不清會阻塞毛孔,毛囊內油脂積聚細菌可致發炎,即如黃白色的膿頭。若長在臉上可成暗瘡。污垢也會溶解敏感原,令人皮膚敏感。而油脂與汗水亦會滋生細菌,若皮膚表層細菌過多,可產生體味。
洗澡應用什麼手法 ─ 搓?抓?抹?
洗澡正確步驟:先用水浸濕全身皮膚,然後用梘液輕輕按摩皮膚,力度因人而異,但肯定不是搓和抓。皮膚脫下的皮屑來自角質層,角質層未脫落前,是保護皮膚的重要防衞,若大力抓或搓,會令本來完整的、保護皮膚的角質層都脫落,如此即如讓皮膚打開「大門」,敏感原、細菌都可走入皮膚裏。其實以指腹按摩皮膚便已足夠,留意是指腹,不要用指甲。若是濕疹患者,醫生會提醒他們剪指甲並磨平後才洗澡,以免指甲太尖抓傷皮膚。
那麼,磨砂是適當的嗎?
許多人覺得磨砂後感覺不錯,其實磨砂目的是除去皮膚表面預備脫下的皮屑,原理如洗澡,但磨砂較為徹底。但留意,有些人會再用硬海綿或刷去擦,若太大力其實會將本來完整的角質層搓走,皮膚表面保護身體的功能會下降。角質層若過量脫落,你會感到按下皮膚時似是薄了少許、皮膚比之前容易敏感與刺痛,接觸水時也會覺得刺痛。
洗澡可清除體臭嗎?
體臭是來自身體的厭氧性細菌 ─ 不喜歡氧氣的細菌。這些細菌存在於生活環境中,在滋生或新陳代謝時會產生臭味,常見於體毛較多、汗水與油脂分泌較多部位,如腋下、陰部等。這種細菌人人都有,但有些人汗水與油脂分泌較多,細菌生長也特別旺盛,也有病人因體臭而求診。洗澡有助帶走部分細菌,所以醫生會鼓勵這些人多洗澡,夏天甚至可能每天要洗兩至三次,運動後、大量出汗後都要洗澡。而若異味很強,可能要處方消毒藥水去清洗那些部位或浸浴,以殺死部分厭氧性細菌。坊間有濕紙巾指可解決體臭,其實它可抹走汗水、油脂或部分細菌,若不可時常洗澡,這類濕紙巾可暫用,但以洗澡為佳。
為何洗澡或浸浴過久後,皮膚會起皺?
原理其實非常科學:水在科學上有浸透作用,通常由濃度低的地方,滲透進濃度高的地方。皮膚不論浸入鹹水或淡水都會出現起皺現象,原來是兩個相反的過程。人體內的水分藏於體液內,體液的電解質濃度較清水高,所以洗澡或浸浴時接觸淡水,水分會由淡水滲透進皮膚內,令皮膚底層細胞脹大,因不均勻,所以有些地方膨脹較多、有些不,因而成皺。由於海水鹽分較體液高,所以皮膚水分會被海水扯走,皮膚底層細胞因而收縮,同樣會起皺。但這過程屬正常,通常吹乾約十分鐘後,皮膚便會回復正常。
洗頭同時洗澡是否正確?
現代人多為淋浴,兩者同洗並無不妥,但留意身體與頭皮的油脂分佈不同,洗頭時,水溫不要太高。理想溫度:洗身,水溫宜接近體溫如攝氏37-38度;洗頭則可較低,約攝氏33至37度。頭油是頭皮分泌的油脂,若水溫過高,容易過量洗走頭油,一來易令頭皮過乾易痕;而且頭皮會分泌更多油脂來平衡,可能引致脂溢性皮炎,令人產生更多頭皮,適得其反。若用過熱的水,或鹼性過高的洗頭水,都會令頭皮剝落更多。
哪些部位要特別清洗?
多油脂、多汗水的部位便需要洗淨,因易有敏感原或細菌,通常毛髮多地方,如腋下、下陰、大腿摺位都重要。此外也要身體所有摺位,如手肘、膝蓋後的關節位,都是多汗水積聚的部位。頭皮因被頭髮遮掩,油脂也多,易藏有敏感原,洗頭也很重要。
特別部位如何洗?
用手輕輕磨擦,但需時較長,注意這些部位一定要用梘液清洗,因為油脂需要透過梘液才可清走。暖水會較好,留意熱水與暖水可能過量洗走皮膚油脂,令皮膚乾燥或痕癢。
「硬水」、「軟水」洗澡,可真影響皮膚質素?
外國多為「硬水」,即水內含有礦物質較高,尤其鈣質、鎂質。用硬水洗澡,容易令礦物質積聚皮膚,長遠觸摸皮膚時會沒那麼滑,另是暗啞;以「硬水」洗頭,頭髮一樣因積聚過多礦物質,看來會較乾旱,久缺光澤。此外,若使用肥皂或沐浴用品,加上硬水的礦物質,兩者會產生化學反應令礦物質沉澱,減低肥皂的清洗功能,即洗澡很久仍都感到不清潔。故香港使用「軟水」,相對上是較好的。
浸浴與淋浴有何分別?
分別不大,但建議淋浴,但要留意淋浴時間,若超過十至十五分鐘,用水量已多於一缸水。要有效用十分鐘淋浴也不難:三分鐘讓全身皮膚浸透,然後以沐浴露搓勻全身,腋下與下陰可用多些時間,最後三分鐘沖洗乾淨便可。
使用沐浴露會改變皮膚酸鹼度?
皮膚表面的酸鹼度為微酸,大約pH 4-8度,正常人使用沐浴露不會有問題,因為即使用強鹼性清潔用品,洗澡後身體的油脂與皮屑都可自動調節,令皮膚表面回復正常酸鹼度。然而,若使用高鹼性沐浴露後皮膚轉差,有刺痛感覺,很大程度反映你屬於敏感性皮膚,或濕疹皮膚,如此可能需要使用與皮膚酸鹼度相近的沐浴露,如專門給敏感性或濕疹性皮膚用、pH值較低的。
沐浴一定要用梘液嗎?
汗水與油脂是需要以梘液來分解才能洗淨的。肥皂鹼性較重,較易過量洗走身體油脂,用後會非常乾燥。若真要使用,洗後切記塗上潤膚膏,滋潤皮膚。沐浴露常見按皮膚性質分類,油性代表洗走油脂功能較高、乾性則較低,應視乎自己的皮膚性質來選擇。若覺得身體時常很「黏」,皮膚易有毛囊發炎、長瘡,可能因污垢阻塞毛孔所致,不宜使用油性沐浴露了。
在公共地方洗澡,要注意什麼?
的而且確,許多人在夏天游水後,都發現自己長了腳癬、香港腳或灰甲,原因之一是在公共地方受到感染。使用泳池與運動場的公共浴室時,緊記要穿上自備的拖鞋來洗澡,因地下的濕與熱容易傳染細菌、真菌或病毒。若感染真菌可致香港腳、灰甲;感染病毒則可致粒粒凸起的皮膚疣;不要共用拖鞋。
游水後,如何才算洗淨身體?
不論在海灘與泳池游水,運動後洗澡首要注意的是,先以清水完全沖淨身體沾上的泳池水與海水,才開始洗澡。因為海水與泳池水易致皮膚敏感 ─ 泳池水帶有氯氣,海水則有海水污染或鹽分過高。洗澡時要確保有充足時間沖走這些水,然後以梘液洗走身體餘下的水與汗水。最後,因洗澡時間較長,皮膚相對失去油脂也愈多,易致乾燥,故洗澡後應抹身至八、九成乾後,全身塗上護膚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