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謂有益健康﹐近代研究顯示經常喝茶能 (一)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從而減低患上冠狀血管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二) 能預防糖尿病﹑(三) 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從而更能好好控制體重﹑(四) 刺激腦袋﹐從而降低患上老人痴呆的風險﹑(五) 增強免疫力﹐從而減少感染細菌甚至患上癌病的風險等﹐茶大致可分為紅茶和綠茶﹐兩者有沒有分別呢﹖若有的話﹐那一種對我們的健康較有益呢﹖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中國人喝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謂有益健康﹐近代研究顯示經常喝茶能 (一)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水平﹐從而減低患上冠狀血管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二) 能預防糖尿病﹑(三) 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從而更能好好控制體重﹑(四) 刺激腦袋﹐從而降低患上老人痴呆的風險﹑(五) 增強免疫力﹐從而減少感染細菌甚至患上癌病的風險等﹐茶大致可分為紅茶和綠茶﹐兩者有沒有分別呢﹖若有的話﹐那一種對我們的健康較有益呢﹖
茶含豐富的兒茶素 (catechins)﹐兒茶素屬抗氧化劑 (antioxidant)﹐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人體在日常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不穩定的份子﹐稱為氧化劑 (oxidant)﹑又稱自由基或游離基 (free radical)﹐為使自己變得穩定﹐氧化劑必須從其他份子偷取電子 (electron)﹐這個過程會損害細胞的蛋白質和遺傳基因﹐令到細胞容易病變成為癌細胞。
顧名思義﹐抗氧化劑能幫助人體清除氧化劑﹐在實驗室細胞培植和在白老鼠身上做的研究顯示﹐兒茶素如同其他抗氧化劑﹐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也能修補被氧化劑損壞的遺傳基因﹐不過﹐在人體做的研究則未能達成一致的結論﹐一份在中國做的研究顯示﹐經常喝茶能減少患上食道癌和胃癌和口腔白斑(leukoplakia)的機率﹐但另一份在歐洲做的研究卻顯示﹐經常喝茶不會減低患上胃癌﹑大腸癌﹑乳癌和肺癌的機率﹐所以,仍需等待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經常喝茶是不是真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積極提倡喝茶的約翰•威士保加博士(Dr. John Weisburger)建議﹐如欲達到保健的效果﹐每天需要喝六至十杯茶。
所有茶都是來自同一種類的植物﹕茶樹 (Camellia Sinensis)﹐綠茶和紅茶的分別在於紅茶是經過發酵、而绿茶是不需要發酵的﹐在發酵的過程中﹐茶內的兒茶素會被轉化為其他物質﹐大大降低可能有的益處。
不過﹐最近又有報告謂紅茶含的茶黃素(theaflavins)和茶玉紅精(thearubigins)也有保健的作用﹐這個也有待更多的研究來證實﹐令人擔憂的是在製造紅茶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可致癌的氨基鉀酸脂(ethyl carbamate又稱urethane)﹐其他經發酵而製成的食物﹐例如豆豉﹑豉油﹑腐乳﹑臭豆腐﹑皮蛋﹑芝士(cheese)﹑酸乳酪(yogurt)﹑日本麵士湯(Miso soup)﹑韓國泡菜(Korean kimchi)﹑德國酸捲心菜(Sauerkraut)等也含氨基鉀酸脂﹐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國際癌病研究機構(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都把氨基鉀酸脂定性為在人類是可致癌的物質﹐所以﹐如要喝茶﹐根據現有可靠的資料﹐還是喝綠茶比紅茶好。
那麼﹐喝茶又有沒有害處呢﹖茶含咖啡因(caffeine),咖啡因是一種能令人上癮的興奮劑,雖然茶含的咖啡因比咖啡所含的少得多,但對反應特強的人,就算少量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心跳加速和血壓上昇等不良反應;茶也含草酸鹽 (Oxalates)﹐可與鈣結合形成腎結石﹐雖然茶所含的草酸鹽在大部份人都不會構成問題﹐但對某些人卻會增加患上腎結石的風險。
所以﹐曾患腎結石的人應限制喝茶的數量和減少進食其他高草酸鹽含量的食物;茶又含單寧酸 (Tannins)﹐會阻礙多種礦物質﹑包括鐵質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預防的方法是進餐時不要喝茶﹑或把幾滴檸檬汁加進茶內﹐因為檸檬內的維他命C有抵消單寧酸阻礙鐵質吸收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顯示喝茶時﹐兒茶素並不容易被吸收﹐加入檸檬能將小腸的酸鹼度降低﹐促進兒茶素的吸收;茶葉可能含殘餘的殺蟲劑、包括已禁用的『滴滴涕』 (DDT),預防的方法是購買使用有機方法種植的茶葉,但部份有機種植的茶葉亦被驗出受殺蟲劑的污染;有些茶包是用環氧氯丙烷 (epichlorohydrin) 製成,遇水會釋放出致癌的物質,所以,儘量少用茶包、而是用茶葉泡茶。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種食物是完美的,是萬應靈藥、能預防和醫治所有疾病;無可置疑,食物和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在飲食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要偏食,也不要胡亂戒口,而是要多元化,儘量從多種不同的食物、尤其是蔬菜和生果,攝取均衡的營養,喝茶也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