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豆奶)被推崇為健康飲品,取代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有益健康的牛奶,豆漿從大豆製造而成,大豆所含的蛋白質與牛奶相若,含人體所需的全部『氨基酸』(amino acids組成蛋白質的元素),是唯一能提供『完全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含所有氨基酸的蛋白質)的植物。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豆漿(豆奶)被推崇為健康飲品,取代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有益健康的牛奶,豆漿從大豆製造而成,大豆所含的蛋白質與牛奶相若,含人體所需的全部『氨基酸』(amino acids組成蛋白質的元素),是唯一能提供『完全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含所有氨基酸的蛋白質)的植物。
世界衛生組織對蛋白質品質研究的專家會議把大豆和蛋白的蛋白質定為滿分,隨後才是牛奶和肉類的蛋白質。豆漿比牛奶優勝的是含較少的飽和脂肪及完全不含膽固醇,研究顯示長期喝豆漿能降低血液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水平,但不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的水平,這是由於大豆所含的『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s)、尤其是『異黃酮素』(isoflavones) 的功效,『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FDA) 建議在低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食譜的基礎上,每天進食25克的大豆蛋白質能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一杯240毫升的豆漿含6至7克大豆蛋白,如要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的建議,每天便需要喝四杯豆漿了。
豆漿適合對牛奶過敏或患上『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人,患上乳糖不耐症的人缺乏消化乳糖的『乳糖酶』(lactase),喝牛奶和進食其他奶類食品後會有不適的反應,很多中國人都有程度不一的乳糖不耐,解決的方法是進食奶類食品前先吃乳糖酶、幫助消化乳糖,和改喝豆漿。此外,豆漿能提供卵磷脂 (lecithin)、維他命E和多種對健康可能有益的有機物質,尤其是前述的異黃酮素,它的結構和新陳代謝與人體的雌激素相同、但活性則較弱,而僅是人工合成雌激素活性的千份之一,因此,有研究人員認為豆漿能預防倚賴賀爾蒙生長的癌病,包括乳癌、子宮癌和前列腺癌等。
不過,有人持相反的意見,研究顯示異黃酮素能令鼠類早熟,這對因各種原故而喝豆奶的嬰孩可能帶來長遠不良的影響,此外,他們亦擔心過量攝取異黃酮素會增加婦女患上乳癌的風險,『法國癌病研究中心』(The French Centre for Cancer Research)建議已患乳癌和患乳癌風險較高的婦女不宜進食豆類食品。
對男性來說,經常喝豆漿會降低精子的數量,導致不孕。此外,大豆含高份量的植酸鹽 (又稱肌醇六磷酸鹽 phytate),所有豆類都含植酸鹽,但大豆所含的份量最高,植酸鹽會防礙身體吸收多種礦物質,包括鎂、鈣、鐵和鋅等,大豆亦含抑制胰蛋白酶 (trypsin) 的物質,減少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引起胃脹和缺乏氨基酸等,大豆也含『紅血球凝集素』 (hemagglutinin),令血液內紅血球凝結,減少紅血球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就算經高熱和長時間的烹煮也不能把植酸鹽、胰蛋白酶抑制物質和紅血球凝集素等化解,只有經過發酵程序才能把它們化掉。此外,豆漿也會引起過敏反應,『美國哮喘及過敏基金會』(Asthma and Allergy Foundation of America) 和『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 都認為豆類是九種最常導致過敏的食品之其中一種。
豆漿所含可吸收的鈣並不高,所以生產商要在豆漿內加入容易被吸收的碳酸鈣 (calcium carbonate),此外,經常進食豆類食品會防礙甲狀腺功能,導致大頸泡和甲狀腺功能過低,甚至會導致甲狀腺癌,這對發育中的幼兒影響尤甚,所以,以色列衛生部發出警告,嬰孩和兒童不宜進食豆類食品,而法國癌病研究中心也建議,三歲以下的小童不應進食豆類食品,不過,豆漿導致甲狀腺毛病的主要原因是碘質吸收不足夠,自1960年代,供嬰兒進食的豆奶都加入了碘質,美國兒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Paediatrics) 也認同加了碘質的嬰兒豆奶是安全的,能為嬰兒提供除人奶和牛奶外另一個選擇。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種食物是完美的,沒有一種食品是萬應靈藥、能預防和醫治所有疾病;無可置疑,食物和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在飲食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亂戒口,也不要偏食,而是要多元化,盡量從多種不同的食物、尤其是蔬菜和生果,攝取均衡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