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有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一千三百年後,上、中和下醫應怎樣定義?
任何醫學程序也會附帶若干風險,暴虎馮河,無視風險的,乃下醫;懂得用心思將風險減到最低的,是為中醫;上醫更能把風險化解於無形。
張女士因急性中風昏迷入院,電腦掃描顯示她腦幹出現梗塞,時間一久,患者不死也得變植物人。要保住患者,便唯有盡快打通血管,最直接的方法是立即注射溶栓劑,但治療能併發致命的內出血,像張女士的個案,因治療直接導致死亡的機會估計高達一成。然而,救人要緊,已顧不了那些風險什麼的,一於醫咗先算 ──此乃下醫所為,醫好病人的同時,部分患者亦會被醫壞醫死,家屬怪罪起來,下醫當然責無旁貸。
同一病例,中醫會怎樣處理?他會想想除了溶栓劑外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對了,文獻曾記載以抗凝劑治療中風的研究,其作用是預防血栓形成,雖然明知幫助不到張女士這類嚴重中風,但抗凝劑勝在夠安全,不會醫死人,之後患者失救(這是意料中事),也只可歸咎她自己中風而非醫生的治療。再者,醫生好歹也「做過啲嘢」,總算對家屬交了功課──不要說我少做少錯,我只是遵從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教條:「Primum non nocere(醫生首要考慮是對病人不加傷害)。」
上醫手法更高明,他會把教科書所有資料如數家珍地告知家屬,然後權威地說:「張女士是一個典型中風病例,我已詳細解釋文獻所記載的治療和數據,請你們決定接受哪種治療方案,揀好了便告訴我吧。」非常高透明度,就像7-Eleven貨架上的商品,明碼實價,任君選擇,絕對符合消費者權益。而且治療是家屬自己揀的,醫生只負責執行,出了事當然不能追究──這便是「風險管理」。
在今天扭曲的醫療制度裏,下醫孭已穿的鑊,中醫hea欲穿的鑊,上醫卸未穿的鑊;至於病人的福祉……似乎已無關痛癢了。
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