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的成因和預防的方法( 四)

[2024-01-02]

第1類致癌物(證實導致人類癌症的物質):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並沒有一個單一的成因,以下因素能增加患上胃癌的機會:(一)患有胃癌的家族病史:(二)多吃高鹽份、醃製或燒烤的食物,日本、韓國和台灣人喜歡吃的蕨菜也與胃癌扯上關係;(三)少吃水果和蔬菜;(四)抽煙;(五) 經常接觸致癌物質和(六) 慢性胃炎,包括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e)感染……等,在這眾多的高危因素中,幽門螺旋桿菌近年受到重視,因為它已被確定為引致胃癌的元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已把幽門螺旋桿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與香煙能致肺癌定為同一類,況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

早於1875年,已有德國研究員在胃壁發現螺旋型狀的細菌,但由於未能把細菌培養,故研究報告不被留意,跟着陸續有報告,在狗和人(尤其在患有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人)的胃部發現螺旋型細菌,但在1954年發表一份在美國所做的研究,在1,180個胃部活組織切片檢查,都未能發現細菌的蹤影,所以,對細菌的興趣減退了,認為在胃部極度酸性的環境中,細菌是不可能生存的;1970年代,對細菌的興趣又再重燃,因為在患上胃潰瘍病人的胃部又再發現細菌,澳洲病理學家羅賓•華倫醫生(Robin Warren)於1979年也發現細菌,並於1981年與巴利•馬素醫生(Barry Marshall)聯手研究,他們於1982年成功培養出細菌來。

為了證明細菌引致胃炎和胃潰瘍,馬素醫生喝下一瓶細菌,幾天後,他感覺噁心和嘔吐,內窺鏡檢查顯示他患了胃炎,並發現細菌。中國古時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現代醫學則有用自己的身體作「白老鼠」做試驗,跟着,他們證明抗生素能有效治療因螺旋桿菌導致的胃炎和胃潰瘍。雖然很多帶有螺旋桿菌的人並沒有病癥,但他們大多有程度不一的胃炎,慢性胃炎會導致消化性潰瘍和其他消化道的毛病,經過了二、三十年後會引起胃癌,在這個革命性的發現之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屬於難治療的疾病之一,吃藥的效果不彰,而手術會帶來不少後遺症,但自此,這些毛病就較容易醫治,甚至可以根治,華倫醫生和馬素醫生在這方面的貢獻備受讚揚,他們因此而獲頒授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途徑,是經由飲食受帶有細菌的糞便污染的水和食物,細菌也可能因帶有螺旋桿菌的患者於胃酸倒流或打嗝時從胃部傳到口中,跟着於口部接觸時傳染給別人,為人父母者在餵食物給年幼的子女時,有時會先把食物放入自己的口內,測試食物的溫度後才餵給子女吃,這其實是不值得推薦的方法,因為這會傳播多種細菌和病毒,包括幽門螺旋桿菌。

在發展中國家,大部份成年人都受到感染,而從兩歲至八歲的兒童每年的得病率為10%,所以,大部份於青少年時已受到感染;在西方國家,兒童受感染的機會很低,年紀愈大,受感染的機會就愈高,四十歲以下受感染約為20%,而六十歲以上受感染約為50%,新移民是很多西方國家發病率上昇的主要原因。

在65-80%的胃癌病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是主要的高危因素,但只有少於3%受螺旋桿菌感染的人會患上胃癌,故就算是感染了螺旋桿菌也不用太擔心,若有不舒服,要及早求診,醫生可能會為患者驗血、驗大便、安排做同位素碳13或14尿素呼氣測試(C13/14 Urea Breath Test)或做內窺鏡檢查,若真的感染了螺旋桿菌,可服食一個療程的特效藥,把細菌根除,成功率高達80-90%。預防胃癌,台灣衛生福利部建議:(1)避免飲食不潔的食物和水;(2)飯前及便後要洗手;(3)少吃煙燻和醃漬食物,及少食用過辣或過刺激的食物;(4)戒煙、酒、檳榔等;(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