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新知
健康生活模式治冠心病 服食藥物和通波仔效果顯著

[2012-12-26]

自從1970年代醫學界發明新知「通波仔」手術,不少冠心病患者都在手術台上拾回小命。發展至今天,「通波仔」技術已非常普及,亦廣為病人接受;而最新的第四代技術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亦正全速進行臨牀研究,估計會成為未來的治療方向。但心臟科醫生對病人的醫囑不會改變:養成健康生活模式,才最治本。

撰文:謝慧心
攝影:梁俊棋
部分圖片: Getty images

不經不覺,本名為「經皮層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通波仔」手術,已面世接近四十年。醫院管理局心臟科中央委員會主席蔣忠想指出,這幾十年間,「通波仔」不單技術發展甚快,接受治療的病人數字亦快速增長,估計現時全港每年大約進行一萬宗「通波仔」手術,醫管局約佔6,300宗,「隨着人口老化及人口增長,這手術數目會愈來愈多。」他說。

迂迴曲折的心臟血管

除了人口結構的因素,蔣忠想表示,技術改良及手術效率的提升,亦令「通波仔」更能普及應用,「整個手術的儀器設計,甚至是鋼絲、支架的構造等其他配套都愈來愈好。」舉一例子,心臟血管迂迴曲折,要將心導管、氣球、支架成功引入心血管栓塞的位置,是一門大學問。「心導管末端的支架由金屬製成,畢竟會較硬身,難以轉彎,而心臟有些血管是可以180度轉彎的,所以從前有些位置會做不到。但現在,支架設計較為軟身,能去到轉彎血管的機會較大。」另外,應用技巧亦不斷改變,例如為增加支撐力或保護血管支流而同時放入兩條鋼絲、又或是先把氣球吹脹才放入鋼絲等「改良」方法,都令「通波仔」在臨牀上的應用變化較大,以配合不同病情的需要。

改良支撐血管方法

心臟血管若長期積聚膽固醇(更形象化是「肥膏」),會令血管收窄。狹窄初期,病人可以使用降血壓藥、降膽固醇藥等來穩住病情,但若情況沒改善,血管收窄達七成(以血管直徑計),醫學界定義為需要透過「通波仔」手術暢通血管。

第一代「通波仔」手術純粹將氣球透過心導管引入心血管後吹脹,以「撐開」收窄的血管,但血管本身的彈性便令撐開部位「回彈」、或手術過程令血管壁結疤,使之再狹窄的機會甚高;此外治療也令血管內壁用以分隔血液的內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變相令血管收窄。

引入滲藥支架

是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醫學界將技術改為,加入同時置入以不銹鋼或裸金屬(bare metal)製成的支架(stent),以支撐氣球撐大的位置,此突破概念將治療效果提升不少,是以英國的通波仔手術,由1993年僅10%會同時使用支架,到1999年大幅增至80%。

雖然支架可解決血管回彈及再狹窄等問題,但血管內膜增生的情況尚未能解決,所以仍有超過五成患者在手術後血管依然有再狹窄的情況,後來醫學界研發滲藥塗層支架──在支架加入藥物塗層,這些本為抗癌及抗排斥的藥物,有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的作用,千禧年後多個品牌陸續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雖然其後發現藥物塗層支架有引致血管栓塞的副作用,但研究指,只需在術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為期一年便可以預防。而滲藥支架加服藥一年,現時亦成為「通波仔」治療較為主流的選擇。

第四代通波仔
全吸收支架

相隔逾十年後,近年醫學界開始為「通波仔」手術研究第四代發展,採用可以完全被身體吸收的支架,代替現時使用的金屬支架。這種稱為「全吸收性生物血管模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以聚乳酸(Poly L-lactide) 製成,可於體內全面分解為水與二氧化碳,大約兩至三年內,可被身體完全吸收,而這種支架亦可同時有滲藥的效用。蔣忠想表示,它的研發始於醫學界相信,在「通波仔」的治療中,血管只需要短暫性的支撐便能復元,支架毋須終生存在。而事實上,金屬支架長期逗留血管內也帶來其他問題,「病人若需在同一位置接受第二次通波仔治療,現時方法是stent instent,即在金屬支架內再撐開,這樣效果不理想,而且復發率高。另外,X光是無法穿透金屬的,若想在術後透過電腦掃描檢查病人病變部位,它會被支架檔着,無法看到該部分的現況。」此外,金屬支架撐大血管的同時,也令血管失去本來的彈性,但若支架可被身體吸收,而消失於血管之內,「可讓血管回復本來的弧度,也令血管壁的生理活動回復正常」他補充。

香港將參與臨牀研究他表示,現時此技術在國際上正展開名為ABSORB Trail的臨牀研究,第一階段為期五年的研究,三十名接受此治療的病人,二十九人在術後五年沒有死亡、而心臟病發比率約3%,與其他治療方法的比率相近。至於其餘一人的狀況,報告沒有提及,值得進一步了解。而於去年開始的ABSORB EXTEND Trail臨牀研究,擬於全球一百個地方招募1,000名冠心病患者參與,跟進置入此種支架後三年的狀況,而香港亦有兩間醫院參與此研究,包括伊利沙伯醫院。

蔣忠想表示,醫院管理局的心臟科中央委員會,將會研究應否引入此種支架於公營醫院服務中。「我認為首要考慮定是安全性,cost effective與否倒是其次。」他指,現階段的臨牀研究病人羣組太少、而且監察的時間亦僅是數年,「以往許多研究都發現,要待產品推出市場、更多人使用後,才能顯現其問題,幾個人用,未必可全面地看清楚其副作用。」但他個人認為,全吸收支架理論上可解決現時滲藥支架的不足,相信除非有大型研究發現它存在很大問題,否則它將會是第四代「通波仔」治療的發展方向。

在上游救心

從前的心臟病治療,創傷性大、而且病人要承受不少痛苦,「死過番生」的感覺特別強烈。現在,不少病人都會用「無咩感覺」來形容「通波仔」治療,甚至有病人說,舒服得像是睡了一覺那般,尤其是一些透過身體檢查發現心血管栓塞而及早治療的一羣。由此衍生出奇怪的心理,是病人沒經歷拾回小命的經險過程,手術後反而更難改變生活習慣。對此,蔣忠想也坦言:「這是有一定的truth在裏面」,「衰過一次,動機會大許多,沒事沒幹要戒煙會好難。」他說。

「通波仔是現時許多人討論的方法,但治療冠心病的方法還有許多,如健康生活模式、維持健康體重、壓力不要太大、運動等都很重要。其次是服藥,降血壓藥、硝酸劑、糖尿血壓藥等都是治療一部分。」

雖然「通波仔」技術大有進步,但他強調,那是嚴重的病人才需要做的。「其他治療同樣重要,我不是說通波仔是主力、戒煙等是配合,健康生活模式、服食適當藥物及通波仔,三者鼎足而立,同樣重要。很多病人將焦點放在通波仔,其實它只是治療其中一個高科技的層面。」研發高科技難?抑或回歸基本,改變生活模式難?「通波仔只是在下游救人,但問題源頭沒處理。如何在上游做圍欄,讓人不會跌落水,這才最重要。」他說。

--------------------------------------------------

什麼是七成狹窄?

通波仔常以「七成狹窄」為治療的門檻,其實說的是什麼?

蔣忠想指,七成狹窄是由血管直徑來看,是醫學掃描將立體的血管變為平面畫面後得出的結果。若從血管的立體空間分析,平面看來「七成狹窄」,其實血管內空間(area)的血液流量,已經減少九成,是明顯的狹窄,故醫學界以「七成狹窄」來定義病人需要接受通波仔治療。
另外亦可直接量度血管內的血流量來評估,常用方法是血液儲備分數測量(Fractional FlowReserve,簡稱FFR),即量度血管狹窄位置的近端(按心臟血液流向計,即近大動脈的一端)與遠端(往心臟尖端的方向)之血壓變化,如果近端與遠端的血壓比例(ratio)少於0.75,代表血管有明顯收窄,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療。

--------------------------------------------------

公院新收費方法

現時本港約六成通波仔手術於公營醫院進行。自1999年訂立的分層收費方法,將於本年12月1日更改,分兩類收費:傳統金屬支架:

手術前需付按金為$38,000;

滲藥支架:術前按金為$63,000。

手術後會以實報實銷為原則,多除少補。若收費較按金低便會退款、高於按金則會追收。而傳統金屬支架手術的最高收費,依然維持$48,000。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鍾健禮醫生指,新簡化的收費是根據過往的病例而定價,估計大約有70%病人會退款、30%病人需追收。他補充,有經濟困難的患者可申請撒瑪利亞基金的部分或全數資助;若屬於有即時生命危險的病例,醫院會免費提供治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