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穿平底鞋 減低拇趾外翻風險
女性荷爾蒙 穿高跟窄頭鞋 可扭曲腳底

[2012-12-19]

很多女士為求美觀而愛穿高跟鞋,男士尖頭鞋的流行趨勢於近年更是愈來愈明顯。不過,高跟鞋與尖頭鞋穿得多,隨時可誘發或加重拇趾外翻,產生拇趾外傾、腳趾關節凸出等問題,嚴重可影響步行、身體平衡及脊椎關節。
撰文:郭慧嫻
攝影:譚志榮
部分圖片: Getty images

拇趾外翻(Hallux valgus)顧名思義是拇趾(腳趾公)向外翻側變形。情況嚴重者,拇趾會外旋變形,壓迫第二趾,甚至重疊於第二趾之上或下,引致擠壓、發炎,影響外觀及令患者疼痛,難以穿鞋。

拇趾外翻的基本致病成因與遺傳有關,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十倍。它可以早於青春期開始發生。除了遺傳外,經常穿著狹窄、尖頭高跟鞋及扁平足等都是常見的致病原因。在三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口中,估計有十分之一患有此症。拇趾外翻主要特徵是大腳拇趾外翻偏向外側,第一蹠骨則偏向內側,導致第一蹠趾關節(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凸出,偏向內側且形成骨狀突出物(即是拇囊炎Bunion)。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榮譽臨牀助理教授、威爾斯親王醫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科副顧問醫生謝龍峰表示,正常的大腳拇趾外翻會外偏十至十五度,若超過二十五度就稱為腳拇趾外翻。要診斷患者的拇趾外翻嚴重程度,可透過臨牀足部外觀或是X光檢視腳拇趾的夾角。正常人的腳大拇趾近端和遠端的彎曲角度應小於十五度;第一和第二指的夾角應小於九度。但患者會出現不同嚴重程度的外翻:

輕微:大拇趾外翻十五至二十度;大拇趾與第二趾夾角九至十一度,大拇趾內側可能會出現增生的繭。

中等:大拇趾外翻二十至四十度;大拇趾與第二趾夾角十一至十六度,大拇趾內側會出現厚繭,或許會伴隨疼痛。

嚴重:大拇趾外翻四十度以上;大拇趾與第二趾夾角十六度以上,第二趾可能會疊到大拇趾之上或之下,通常穿鞋走路都會變得非常吃力,難以找到合身鞋子。

扭曲足底受力三角 

不少人認為拇趾外翻只影響外觀,大不了是夏天穿著涼鞋露出變形的腳掌時不好看,但當凸出的第一蹠骨關節皮膚經常與鞋子磨擦,任何時候都有機會引起發炎或拇囊腫脹;又因病情會影響個人平衡力,會引致足部疲倦,甚至足底疼痛導致舉步維艱。另外,患者會因為第一蹠骨關節滑液囊踵而疼痛,亦較易產生足底筋膜炎以及蹠骨底疼痛。

足底的受力點呈三角形,分佈於拇趾、小趾和腳跟。謝龍峰指出,這三個受力點平均支撐了身體力量,但當拇趾外翻致使拇趾逼向第二腳趾、造成足部關節變形時,除了會使第二腳趾翹起甚至脫骹,更會令原先位於拇趾的受力點移到第二或第三蹠骨關節,前掌肌肉長期受壓,皮膚受刺激下結成厚繭(俗稱雞眼),嚴重患者於站立及走路時,每當厚繭受力均會造成疼痛。此外,因不正常的足部力學,足底受力不勻,患者或會出現「下樑不正上樑歪」,膝部、髖骨甚至腰椎關節因受力不當而勞損,引起腰椎或膝部疼痛。但他表示,臨牀上拇趾外翻導致腰椎或膝部關節受損的患者並不常見。

女性荷爾蒙致筋腱鬆軟

何以第一蹠骨會向腳掌內側傾斜?謝龍峰指成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患者先天性腳底的小肌肉及韌帶等軟組織過度鬆弛,或是患者受女性荷爾蒙影響,腳底筋腱過度柔軟,致使韌帶和筋腱等軟組織「不夠力」去穩定負重較大的第一蹠骨及第二蹠骨的間距,導致第一蹠骨「鬆開」,並向腳掌內側傾斜。

他續稱,男女患者比例為一比十,多數女性患者發病年齡為三十至五十歲,估計是女士於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分泌下降,增加誘發拇趾外翻的風險。拇趾外翻亦有家族遺傳性,約六成患者有家族病史。

高跟窄頭鞋增病變風險

第二個可致第一蹠骨傾斜的原因屬後天性,即患者經常穿著高跟鞋、窄頭甚至尖頭鞋。謝龍峰指出,高度兩吋以下的鞋子,不會影響足底負重時的三點平均受力分佈,但當鞋跟高度超過兩吋,足部前掌受力便會加重,步行時足前掌壓向地面提腳踏前時,前掌出現的一股橫向力會增大,從而增加第一蹠骨從第二蹠骨往外推開的風險;若同時穿上窄頭鞋,使拇趾擠進尖頭鞋內,可導致拇趾骨外傾變形,增加拇趾外翻風險。

雖然不少女士認為穿上高跟鞋會更有儀態及可增加自信,但謝龍峰提醒,從足底受力考慮的度來看,鞋跟與地面的接觸面愈小,前腳掌的受力愈大,故穿著愈高的高跟鞋及「斗零踭」,引發拇趾外翻的風險會愈大,病情也會愈來愈嚴重。

輕微外翻可致嚴重疼痛

要有效診斷拇趾外翻病情,謝龍峰稱患者可接受X光掃描檢查,監察第一蹠骨與拇趾骨的屈曲角度,同時可參考有否以下臨牀病徵:

第一蹠骨關節有否明顯凸出?

第二腳趾有否翹起,出現畸形?

第二及第三腳趾的前掌位置有否疼痛?

腳底有否厚繭?

謝龍峰指出,患者的臨牀病徵因人而異。病情嚴重的病人,不一定有疼痛病徵或造成生活困擾;同樣,即使外翻角度輕微,也可能引起嚴重疼痛影響患者步行,故不是每個患者都必須即時接受治療。筋腱過分鬆弛的問題,是無法藉物理治療等方法改善的;而透過手術、或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可改善病情及預防病情惡化。另外,減少穿著高跟鞋,多穿平底、鞋頭又有足夠空間的鞋,都是減低拇趾外翻發生及紓緩病徵的方法。

手術截骨矯形重建軟組織

患者亦可按病情,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外翻問題,即是從筋腱等軟組織或骨骼着手矯正;或可使用矽膠墊如分趾墊或鞋墊等矯形器具,紓緩久站、走路及穿鞋的疼痛。而對於接受保守治療後仍然有功能障礙的病患,可採用手術治療,目的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將拇趾內緊繃的縮肌放鬆,再將內側之關節囊縫緊,矯正外翻角度。

謝龍峰表示,現時醫學界有很多不同手術方法治療拇趾外翻,如開放性手術是透過截骨矯正傾斜的骨骼,以及強化或放鬆足底軟組織,或同時截骨矯正和改善軟組織。若外翻程度屬輕微至中等,患者可考慮接受微創手術,在X光或在內窺鏡輔助監察下,接受截骨矯正或重建軟組織手術。此外,輕微至中等程度外翻的患者,可考慮接受縛線方式以重新固定蹠骨間的距離,改善第一蹠骨偏離的問題。

謝龍峰提醒,病人一般可於手術後兩至三天落地步行,但必須穿上特別設計的鞋套,患者可恍如踏高蹻般以腳跟為支撐點,避免令剛接受手術的足底前掌部位受力,影響傷口癒合或手術效果。除了手術有一定的傷口感染風險外,長期外翻的患者於術後初期,或會感到第一蹠骨關節繃緊欠缺靈活,但接受物理治療情況便有改善。他估計,全港公立醫院每年約進行一千宗拇趾外翻手術,病人在術後五年的復發風險約為百分之一至二。他建議市民日常應避免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窄頭鞋,多穿平底、鞋頭又有足夠空間的鞋,減低患上拇趾外翻的風險。

--------------------------------------------------

扁平足 增患拇趾外翻風險

扁平足是另一個常見的足部病變,因蹠骨間的韌帶和筋腱力量不足,腳掌內側的足弓鬆弛所致。謝龍峰稱,患者腳掌着地時會整個「腳板」貼地,影響足底三點受力平衡,致使患者容易感到足部疲倦和不適。

由於影響足底受力,扁平足是引起拇趾外翻的其中一個風險因素,但不是每個扁平足患者都會出現拇趾外翻。他表示,據臨牀觀察,只有約五分一拇趾外翻患者同時患上扁平足。

--------------------------------------------------

拇趾外翻高危因素

家族遺傳

女性荷爾蒙變化影響筋腱

常穿高跟或窄頭鞋

其他足部病變,如扁平足

--------------------------------------------------

家族史風險比穿高跟鞋高

香港浸會大學2008年一項調查,訪問了1,056名18至65歲的女士,約36%表示患有輕微至嚴重程度的拇趾外翻,約74%有家族病史但無穿高跟鞋習慣,但有穿高跟鞋卻無家族史的患者只有約3%,顯示家族遺傳因素引致拇趾外翻風險遠高於穿高跟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