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的不斷轉冷,冬季一些常見病又開始多發,比如流感,哮喘,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等。此時用藥時,要更加謹慎,有人因為貪圖省事,口服藥物隨便用或停,這不但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還會出現副作用。
隨著天氣的不斷轉冷,冬季一些常見病又開始多發,比如流感,哮喘,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等。此時用藥時,要更加謹慎,有人因為貪圖省事,口服藥物隨便用或停,這不但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還會出現副作用。因此,口服藥物應注意如下「四忌」:
一忌幹吞藥片:有人服藥時借唾液幹吞,這對身體的危害較大。幹吞時藥物易卡在食道中刺激食道黏膜,可能引起食道炎、食道潰瘍等病症。
二忌用飲料服藥:茶水、可樂、豆漿、咖啡、牛奶等飲料中有多種化學成分,易與藥物發生反應而影響藥效。
三忌服藥後飲酒:酒中含有濃度不等的乙醇,它可與多種藥物發生相互發生作用,進而降低藥效或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
四忌躺著服藥:躺著服藥會使藥物粘附于食管壁上,在食道中慢慢下行或滯留,不能及時進入胃部,造成嗆咳和食道炎,甚至灼傷食道,形成潰瘍。
正確的服藥方法是:站著或坐著服藥並保持約2分鐘,用溫開水或涼開水至少100毫升送服。
一、 藥物的服用方法能隨意改變嗎?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服藥方法,這樣可以增加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您有下列隨意更改藥品服用方法的行為嗎?
1. 將膠囊裡面的藥粉倒出來服用:由於許多膠囊屬於緩釋藥物,在人的腸胃裡慢慢釋放,使藥物作用持久,若倒出來吃,破壞了原藥設計,將會影響藥物療效。
2. 將糖衣片壓碎服用:有些家長常將藥片撚碎以方便給孩子灌藥,豈不知糖衣一旦破裂,便失去了特定保護、遮味、隔離等作用,不但會降低療效,而且還可能對胃黏膜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出現噁心、嘔吐,甚至胃出血,特別是兒童和老人,用這種方法服藥更不安全。
3. 將口服改外用:有些人將甲硝唑片、制黴菌素片等放置於陰道內,用於治療陰道滴蟲或黴菌感染。其實,口服製劑很難在陰道中釋放崩解,所以療效甚微,甚至還會出現不良反應。
4. 針劑改口服:有些人害怕疼痛不願注射,或認為針劑品質高、療效會更好,所以將注射液直接喝進肚子,殊不知這樣喝針劑會影響藥效發揮,因為針劑一般劑量要比口服小,加上胃液破壞,藥效會大打折扣。
5. 含片改口服:有的人嫌含片麻煩,時間長作用慢,便一吞了之,這樣做根本不能達到服藥目的。如將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藥片能在唾液中迅即溶解、擴散,經口腔黏膜毛細血管吸收直接進入血液,2至3分鐘即可奏效。但如果將其口服,不但吸收慢,還會被胃液破壞,使其功效大大降低。
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按照說明書正確服藥,以確保藥品療效和用藥安全。
二、 您知道服藥的姿勢也有講究嗎?
用藥講究姿勢是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避免或減少副作用。有些藥物因服藥姿勢不當會引起食管損傷。當躺著服用藥片、藥丸時,如果送服的水少,唾液分泌和吞咽能力均下降,這樣藥物只有一半到達胃裡,另一半會在食管中溶化或黏附在食管壁上,造成胃黏膜損傷。
最科學的服藥姿勢是站立,食道呈自然垂直狀態,服藥後不要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動1分鐘,以利於藥物下行滑到胃內,便於儘快吸收。一般病人服用藥片,至少要引用100毫升溫開水,並保持站立姿勢1.5分鐘,以防止藥物對食管造成損傷,並有助於藥物充分發揮療效。臥床病人最好採用坐式服藥,並以60毫升溫開水送服。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口服藥物都應站著服用,服藥姿勢也有例外。如硝酸甘油作為緩解心絞痛的急救藥物,若病人站著含服,可能因產生體位性低血壓,引起一時性貧血而昏倒。而且含服藥物半小時左右,會有頭昏、頭脹的感覺,此時若站立,就容易摔倒;若臥床服用,會增加靜脈的回心血流量,使發病時間延長。因而,含服硝酸甘油片時,以坐式服藥為宜。
某些治療胃潰瘍的藥,其藥理作用是藥物與胃黏液中的黏蛋白結合形成保護膜,覆蓋潰瘍面而促進潰瘍癒合。所以,服抗潰瘍藥後應該靜臥片刻,並根據不同的潰瘍部位,採用不用的臥位,潰瘍在胃底後壁,宜仰臥,潰瘍在胃體後側壁,宜左側臥位。這樣既可減慢藥物排空時間,延長藥效,又可減少胃酸和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減輕對胃黏膜的侵腐作用,從而提高療效。
三、 您會選擇合理的服藥時間嗎?
大多數患者認為「一天3次就是每天飯前或飯後服藥」。其實這是錯誤的。
在三餐的前後服藥會使白天藥物在體內有較高的血藥濃度,甚至會造成藥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藥,血藥濃度必然下降,影響治療效果。「1天3次」的正確理解應當是每隔8小時服藥1次,這樣由於間隔時間相同,可以使體內血藥濃度在一天24小時之內都保持比較平穩,既不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也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同樣,「一天2次」指的是每隔12小時服藥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因為早究竟是何時,晚又是何時,沒有統一的概念,時間誤差較大。
此外,除了常見的飯前(進餐前30-60min)和飯後(進餐後30-60min)服藥的規定外,還有下列幾種特殊的服藥時間要求:1. 睡前服。通常是指睡前15-30分鐘服用,如:催眠藥。2. 空腹服。通常指清晨空腹服用,如:驅蟲藥。 3. 餐中服,即藥飯同服,如:降糖藥。4. 必要時服。通常是指在一般情況下不用,而在症狀發作時或有特殊用途時服用,如解熱藥、鎮痛藥等。
四、 定期輸液防病不可取
有些患有心腦血管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的中老年人,常要求醫生給輸點液,比如丹參、維腦路通、川芎等藥物,自認為這樣做就能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展。其實,單純依靠「定期輸液」,不但難以取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潛在的危險性。
目前臨床使用的藥物及液體,加之輸液管及穿刺針頭,由於受到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限制,並不能達到100%的純度或無菌,這就給輸液治療的本身帶來了更多的感染機會。一旦進入血管內的雜物引發感染,則勢必造成血管內皮損傷,繼而損傷部位由於炎症反應日久會引起脂肪沉積,便可能發展成堵塞。
研究發現,藥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過靜脈輸液會不可避免地隨之進入體內,造成炎性反應或潛在危害。人體最小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微米,不溶性微粒可直接造成堵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氧,導致水腫和炎症。較小的微粒可被巨噬細胞吞食,致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也可以造成血管堵塞。 對於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適當的輸液還會造成危險,如突發心力衰竭、肺水腫等。
因此,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在防治上,要根據每個人的個體差異,疾病發展不同階段,在醫生指導下,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防治策略,包括體育鍛煉、飲食保健、口服藥物、生活方式的改變等。
五、 請記住最佳服藥時間
近年來,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專家們發現許多藥物的療效與用藥時間密切相關,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與晝夜節律波動現象有關。因此,應根據疾病的晝夜節律波動規律,選擇最佳服藥時間,達到最佳療效。
鐵劑:貧血患者補充鐵劑,如果晚上7點服用,比早上服用在血中的濃度增加4倍,療效最好。
鈣劑:人體的血鈣水準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臨睡前服用補鈣藥可使鈣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降血壓藥物:根據人體生物鐘的節律,服降血壓藥1日3次,宜分別于早上7時,下午3時和晚上7時服用,早晚兩次的用藥量比下午用量要適當少些。晚上臨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以防血壓過低和心動過緩,致腦血栓形成。
抗菌素及消炎類藥物:抗菌素藥物排泄較快,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濃度,每隔6小時應服藥1次。消炎藥物,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於每天清晨和上午關節疼痛較重。如服消炎止痛等藥物,可在早晨加大劑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藥。
降糖藥:糖尿病患者在淩晨對胰島素最敏感,這時注射胰島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甯(D860)宜上午8時口服,作用強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劑量才能獲得相同的效果。
強心藥:心臟病患者對洋地黃、地高辛和西地蘭等藥物,在淩晨時最為敏感,此時服藥,療效倍增。
抗哮喘藥:氨茶鹼宜在早上7時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抗過敏藥:賽庚啶于早上7時左右服用,能使藥效維持15-17小時,而晚上7時服用,只能維持6-8小時。
激素類藥:人體對激素類藥的反應也有時間節律。由於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時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時一次性給藥療效最佳。
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時左右(餐後)服用療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時和晚上10時服用,則效果較差。
降膽固醇藥:由於人體內的膽固醇和其它血脂的產生在晚上會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飯時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催眠藥、驅蟲藥、避孕藥:一般宜在晚上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維生素類藥:在人們心目中,維生素類藥物都是「補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維生素類藥猶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隨便,有時飯前吃,有時飯後服,沒有規律。
其實,維生素應該在飯後服用。因為維生素類藥口服後主要由小腸吸收,若在飯前服用,因胃腸道沒有食物,藥物被迅速吸收入血液,致使維生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尚未被人體利用之前即經過腎臟通過尿道排出體外,使藥效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