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現金流受壓 換承建商「似打仗」
【明報專訊】凌嘉勤曾出任6年房協副主席,去年9月獲選為房協主席。他形容過去一年最大挑戰是一些項目承建商因未能按原本合約完成工作,需收回地盤並轉交予新承建商,並強調更換承建商一定會對項目落成時間有影響,但情G可控,又稱未來10年會在房屋供應、居家安老及跨代共融方面努力。
凌嘉勤說,更換承建商涉及法律、財政等問題,形容「要打一場之前未打過的仗」,幸好最後收回地盤及委聘新承建商接手餘下工程,過程「柳暗花明」。被問到會否擔心影響市民購買或申請這些單位的信心,他稱房協一直嚴格監管地盤,亦沿用大部分分判商,相信能確保質素。
翻查資料,至少4個房協項目過去一年曾換承建商,包括原由保華建業承建的粉嶺百和路項目、安達臣道資助出售項目「朗然」及洪水橋專用安置屋h第2期,以及原由精進建築承建的安達臣道R2-2號地盤。
10年計劃:安老共融保供應量
面對龐大建屋量,凌嘉勤承認有現金流壓力,不過政府在《2023年銀行業(資本)(修訂)規則》將房協納入「公營單位」,有利房協向外借貸時獲得較理想條款,去年亦簽訂120億元銀團貸款,以解現金流缺口。
至於房協下個十年計劃,凌嘉勤預計房屋需求仍強勁,房協需在供應量繼續努力,最理想是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由現時5.1年縮短至三四年。他另稱,因應人口老化,房協會構思如何居家安老,亦會採用跨代共融元素,例如與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作於沙田「乙明h」設計房協首個「跨代共融遊樂空間」,今年底前落成;2027年開幕的啟德「啟點」是首個以「建立跨代生活圈」為主題的商場,提供教育、康樂、醫療、購物等設施,滿足不同年齡層,「兩夫妻可以買東西,小朋友上完課,父母體檢完,三代人可以在那媔摩龤A我相信這個體驗北上消費是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