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國格」的反思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早前內地某大學女生因與烏克蘭電競選手發生一夜情被校方以「有損國格」為由開除學籍,事件持續發酵,有人將該女生的個人行為與民族尊嚴「綑綁」,認為校方處罰維護國家形象;另一派認為將私人生活上升至國家層面實在荒誕。筆者以為,女生在非單身下一夜情確有道德瑕疵,但基於校方處罰的合理性、性別偏見、隱私權的原因,以「國格」為由聲討女生是否合適值得反思。
首先,校方處罰的合法性有待商榷,公告引用校規具體內容為「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視情節給予記過及以上處分」,但「不正當」、「有損國格」的表述既缺乏具體定義,也未見相關官方條例,這種模糊的「國格」標準可能成為日後濫權工具。此外,若將其行為定義為有損國格,那之後是否任何涉及跟外籍人士的私人行為都納入國家榮譽範疇?
其次,輿論場的性別偏見不容忽視。當男性公眾人物涉及類似醜聞,社會往往以「風流韻事」輕描淡寫,女性卻要承受「蕩婦羞辱」的輿論暴力。這種雙標現象在本次事件中尤為明顯,筆者在網絡上鮮少看到對烏克蘭選手的追責,反倒是以「道德倫理」為核心聲討女生的文章層出不窮。最後,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的邊界需理性釐清,當校方公告直接公布學生姓名時,當網民人肉搜索其社交帳號,筆者看到的不是對道德失範的批判,而是隱私權在道德高地上狂歡中徹底失守。這種以維護國格為名的集體暴力,最終傷害的是普通人生存空間。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