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17
    星期一

來年經常開支削幅 勢加碼至2% 後年或再減2% G19倡增至兩年5%

[2025.02.17] 發表

【明報專訊】政府下周三(26日)將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按政府早前提出的「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各部門本年度(2024/25)起連續3年度削1%經常開支。據本報從最少兩個獨立消息了解,有政府部門收到指示,政府將加大削減經常開支力度,由原先計劃在的3年度減「1-1-1」,增至下年度(2025/26年度)削減2%,再接下的年度也可能再減2%,即可能是削「1-2-2」,料將有助改善現時營運赤字。有政黨及議員近期已提出政府應削減5%開支,有工會代表憂影響服務質素。

綜合消息稱研增稅收設邊境費

以2023/24年度為例,該年度政府實際經常開支5391.09億元(見圖表1),佔政府開支總額74.7%。該年度的1%經常開支相當於53.91億元,若以2%計則可節省107.82億元。綜合政界消息,政府除節流亦會研究循增加稅收、增加收費、設邊境建設費等不同方式開源。公務員薪酬是否調整亦備受關注,但有議員估計,減薪涉及修例等複雜程序,相信透過凍薪減開支增長較可行,若以原本加薪3%推算,凍薪相等於減少30多億元開支。

陳健波倡多用AI 勿隨便開位

行會成員兼立法會議員陳健波認為,政府在未來一兩年度削減最少5%開支會較理想,又提出可設上訴機制,如有部門做不到便提出原因再審視。他說,近年科技進步,一些流程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擔,不一定有新服務項目就要加人手,人手應彈性調配,除非有特定技術要求人員如創科等技術職位,否則政府編制不應隨便加開職位。

G19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謝偉銓表示,政府若計劃未來兩年度分別各減2%經常開支,與他們期望仍有距離。他說G19倡議兩年內削減5%,要求的減幅較大,期望政府各部門可認真檢視工作程序,以及提高公務員績效。他舉例,發展局可簡化審批程序,同一標準要求不需由多個部門重複檢視,審批重疊亦令申請者需時等候。

黎棟國:設指定幅度有效過部門自檢

新民黨亦曾提議特區政府考慮以削減5%經常開支為目標。新民黨常務副主席兼立法會議員黎棟國認為,政府最新各年度減2%的力度是否足夠,難單從一個舉措判斷,要從「整盤數看」,包括政府未來數年經濟預測及有否其他舉措並行,包括增加非民生服務收費等,紓緩入不敷支。不過,黎稱要求部門削減指定比例開支「屬相當有效的方法」節流,如待各部門自行檢視有哪些開支可節省,料將費時甚久。

工會憂礙服務質素 聞基層削較多

政府本年度已下令各部門先削減1%經常開支,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表示,不少部門透過減人手編制滿足要求,「每個職系都要交一些人出來」,再改以合約形式招聘,辦公室設備如電腦或影印機等則減慢更換。對於來年度有可能再減2%經常開支,梁憂慮若部門長期透過減省人手節省開支,並將部分職位改聘臨時性質的合約員工,會影響服務質素。梁又稱,透過一些部門同事得知削減職位較多屬基層職級,較高層職位削減情G較少,甚至部分新增職位,或予人「肥上瘦下」之感,認為削減人手時應整體考慮,而非集中前線職位。

明報記者

(預算案)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更多港聞
屋署驗外牆四成採無人機 將研勘僭建
【明報專訊】無人機應用範疇漸趨廣泛,屋宇署去年揀選360幢樓宇檢測外牆,其中逾四成以無人機勘察,署方稱無人機能更精準確定破損位置,未來將會研...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面對財政壓力,本報昨日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房委會擬盡量不考慮見縫插針興建單幢公屋(俗稱「插針樓」)。房屋局長何永賢昨在商台《政... 詳情
環團:12政府大樓「節能期」耗電增 政府總部電費開支5年增六成 籲節能納電費指標
【明報專訊】氣候變化迫在眉睫,特首在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目標在2024/25年度將政府建築物和設施的整體能源表現,較2018/1... 詳情
【明報專訊】機電工程署曾於2023年為17幢政府建築物進行能源審核,提出多項「能源管理機會」、即可以提高能源效益並節約能源的措施,包括關閉不...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於2022年訂下節能目標,提出2024/25年度將政府建築物的整體能源表現提升超過6%。本報向環境及生態局查詢何謂能源表現,...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