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堅毅乃成事之本
【明報專訊】「蒲老師,出書很有意義,我好想像你一樣,請問如何找出版社?」允行同學問。
「允行,這個志向很好,你現時寫了幾多字?」我答。
「尚未開始。」他說。
我不知道這對話應如何鋪排下去。即使有出版社,人家一般會拿取部分稿件以評核作者水平,允行連第一個環節都未能完成,叫出版社情何以堪。
空有才華,絕不足夠,更加重要的是堅毅,持之以恆,永不放棄。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一點不假。這個準備,就是堅毅。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意指志向不求輕而易舉,做事也不會一見困難就逃。成書動輒需要數萬字,倘沒有堅毅的寫作精神,根本沒可能成事。
「老師,我看您好像在繞圈讚自己。」允行好像看穿了什麼。
「絕對不是,純粹想舉個現實例子而已,寫作需要。」我們都笑了。
面對挫折,堅毅不可或缺
我們常常提到「香港精神」,其中必定包括堅毅和刻苦耐勞。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遇到難題或挫折,更加是對毅力的考驗。源自1970年代劇集《獅子山下》帶出來的「獅子山精神」,可以說是香港精神的美好詮釋。
才子詞人黃霑為劇集所寫同名主題曲的歌詞很有意思,如「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 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平常日子,需要努力;艱難日子,需要毅力。如果偶有氣餒,不妨聽聽此歌,精神或能為之一振,隨即投入生活,努力奮鬥。
翻開成語名句一看,表示堅毅的多不勝數,例如「不屈不撓」、「含辛茹苦」、「功虧一簣」、「破釜沉舟」、「臥薪嘗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忍辱負重」、「鐵杵磨針」、「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道雖邇,不行不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愚公移山」等。
此時有學生舉手,問︰「老師,『愚公移山』不屬於堅毅,因為愚公根本不用移山,他搬屋就可以了!」
「同學,你很聰明。查『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是一篇寓言。寓言借故事說道理,搬屋不算是什麼大道理吧?我想作者只是用了誇飾手法,希望通過愚公的故事,帶出堅毅這個道理。當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說。
「哦,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同學說。
畫荻教子:歐陽修刻苦力學的故事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確呈現堅毅,同學或嫌僅為神話傳說。筆者試舉另一個較為貼地的例子,主角是範文常見到的人物歐陽修。
歐陽修曾主管宋代朝廷考試局,官職高,文壇地位更加崇高,如此成功,其中一個原因,肯定是少年時刻苦力學。
四歲喪父的歐陽修,由母親偎乾就濕(近閱《明報》學得此詞,比喻母親育兒之艱,今特活學活用,快樂分享),撫育成人。雖然生活困苦,母親鄭氏卻很有遠見,對教育非常重視。她用荻(粵音迪,像蘆葦的植物)將字寫在地上,讓兒子慢慢認字和寫字。
歐陽修自小就很懂事,努力學習,背誦以外,還重視抄寫,經常為了讀書,廢寢忘餐,可見其專注和毅力。二十歲時,他已甚有文名,他的成功,沒有僥倖,只有努力。
倘將堅毅的例子移回香港,我一定會提令人非常佩服的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他曾在兩屆殘疾人奧運會分別獲得銅牌和銀牌,為港增光。獎牌背後,他面對多少傷痛?如何不屈不撓地一一克服?當中的堅毅,至少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計。
說到堅毅,同學又會想起誰?
■蒲葦
(資深中文科教師、作家、教科書編者。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顧問。作品包括《清蒲集》、《我要做中文老師》、《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文:蒲葦
圖:Olga Strelnikova@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