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葦蓁自揭曾遭性別暴力 呼籲倖存者勇敢發聲抗爭
卑詩近半女性經歷愛侶施暴
【明報專訊】數據顯示,卑詩近一半的女性自15歲起就經歷過不同形式來自親密伴侶的暴力。前兒童保育省務廳長陳葦蓁發聲指她自己為性別暴力的倖存者,給她帶來深遠影響。大溫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向省長尹大衛(David Eby)發出公開信,呼籲宣布基於性別的暴力(Gender-Based Violence)是卑詩流行病。
按照國際公認的解釋,基於性別的暴力包括親密關係內外的一切形式的性別暴力。它可以包括情緒、身體、經濟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性騷擾和網絡性騷擾。任何人都可能遭受性別暴力,但女性、女童和2SLGBTQIA+群體所面臨的風險要更大。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數據,卑詩近一半的女性(48%)自15歲起就經歷過不同形式來自親密伴侶的暴力。近3成的女性經歷過肢體暴力或性暴力。統計局數據指,溫哥華去年向警方報案的性侵事件只佔6%。
作為YWCA大溫反性別暴力聯盟成員之一,前兒童保育省務廳長陳葦蓁(Katrina Chen)勇敢發聲,表示自己就是性別暴力的倖存者,從小至今有且不止一次遭遇過性別暴力。
她坦言這些痛苦的經歷給她的人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令其一度不得不停下工作,反思療傷。她更提及在某次與友人的閒聊中得知,「當時在場的5名女性竟然有3名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性別暴力」。
她說,之所以願意站出來並積極參與反對性別暴力的運動,是因為社會沒有更充分的公正討論這一問題的渠道,以致於大量的倖存者不敢發聲,不被看到。
她解釋說,很多倖存者都擔心被指指點點,擔心被身邊和更多人誤會。即使有人報了案,根據現行法律程序,她們必須自揭傷疤,當眾回憶痛苦的經歷或回答充滿羞辱性的問題。以她親身經歷為例,「在調查過程中,至少要向不同的人訴說十餘次」。
陳葦蓁還補充道,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來自台灣的演員黃嘉千。她在面對移民身分和文化壓力的同時,經歷了伴侶暴力傷害。任何階層甚至是非常成功的女性都可能遭受性別暴力。
不久前,為呼應每年11月25日至12月10日的國際「反對性別暴力16天行動」(The 16 Days of Activism against Gender-Based Violence),大溫基督教女青年會以「離家近」(Close to Home)為主題,在卑詩不同城市的巴士候車亭投放廣告,直觀地展示每個廣告方圓10個街區內報告的性侵犯案件數量。
該機構還向省長尹大衛發出一封公開信,呼籲宣布基於性別的暴力是卑詩流行病。希望以此提高公眾認識,遵循政府整體方針來處理這類暴力事件,重點是預防和支持倖存者。目前,已有超過30個團體和個人聯署了該公開信。
大溫YWCA行政總裁西利(Erin Seeley)說:「卑詩的性別暴力發生率在加拿大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二,殘酷的現實是它發生在我們的社區中而且離我們的家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YWCA指需向移民社區提供支持
在華人社區和其他移民群體中,YWCA指出,由於文化壓力或對未來生活的擔憂,許多倖存者不願報告暴力事件。這反映出社會需要採取全面行動,透過倡導、教育和完善的支持計劃,解決性別暴力的根源問題,並為倖存者提供安全與康復的機會,包括提供母語支持。
陳葦蓁表示,她所著的童書《A stronger home》將於明年出版,其主題亦與反對性別暴力有關,屆時所有收益將捐贈給受暴力影響的女性和女童。
YWCA則稱,他們後續除了繼續倡導宣布性別暴力為一場社會危機,還將敦促省府採取果斷措施,包括承諾推動暴力預防與早期介入,並加強對倖存者的支援,如庇護所、過渡性住房和創傷知情服務。同時,還需要改革司法系統,消除倖存者在司法程序中面臨的系統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