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赴滬和黃醫藥:兼享港與內地優勢 發展料超昔年上海
【明報專訊】59間企業和大學等機構成為港深創科園合作伙伴,有本地初創醫學科研企業認為,進駐園區有助接觸更多內地人才、合作伙伴和客戶,能推動產品商業化,並冀政府加快促成生物樣本「過河」。有早年在上海發展的本地藥企認為,園區兼備本港和內地優勢,有信心發展速度能超越當年上海。
醫科企:助聯繫內地 推動產品商業化
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家亮有份創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為港深創科園合作伙伴。MagIC總監黃秀娟說,本港缺乏充足地方設研發基地,擬於園內設「良好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設施,以加強微生物治療產品下游生產能力,尤其是「中試生產」,即將科研成果量產的試驗。她認為園區可聯繫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合作伙伴,有助研發和擴充業務,期望政府提供更多創科資金,加快促成跨境使用生物樣本,並簡化新藥臨H試驗申請程序。
同屬園區合作伙伴的和黃醫藥去年率先經政府新設「1+」新藥審批機制,獲批旗下癌症標靶藥註冊。和黃醫藥執董兼主席杜志強稱,本港資本自由和稅率低,能吸引高端科研人才,內地則成本低且有大量病例,在園區發展如同身處內地而享本港政策優勢。他說上海逾20年前發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黃醫藥早期已進駐並見證其發展,有信心港深創科園發展速度能超當年上海。
英國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兼和黃醫藥獨立非執董莫樹錦稱,本港大學以往難將科研轉為產品,港深創科園聚集大學與企業,兩者互相扶持,「可說是科研美夢成真」。他說阿斯利康將在園區研究細胞療法,例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等。
被問23條影響 日企:對內地伙伴有信心
中國生物科技服務控股有限公司計劃在園內與兩家日本企業合作,其中「住友重機械」代表Hiroyuki Tominaga預計,明年進駐後將以兩三年建設研發中心,其後茪漎蒫o癌症治療和診斷。被問《基本法》23條立法有否影響在港發展,他說知悉本港事態發展,對內地合作伙伴有信心,會繼續跟隨其擴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