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詞:孝親(Filial piety)
【明報專訊】教育局2023年12月公布更新中小學《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由10個增至12個,新加入「孝親」及「團結」,並以「仁愛」取代「關愛」。教育局稱有見社會出現一些欺凌、暴力甚至殘害生命等事件,故強調當中「仁」的觀念。局方強調價值觀教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軸,厚植家國情懷。
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稱,2021年推出價值觀架構試行版以中華文化為骨幹,樂見學校一直積極推動,檢視架構時的考慮在於是否已對中華文化有足夠涵蓋,認為仍有重要的價值觀未納入,故最終加入孝親、團結,亦考慮到仁愛較關愛更靠近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因而更新。
什麼是孝親?
傳統中華文化重視孝道,《孝經》提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孟子·離婁上》提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意指和諧的家庭是國家穩定繁榮的基石。
孝道有益於家庭和睦,從小培育學生孝敬父母及尊敬師長,可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和價值觀,例如學習分擔家庭責任,共同維護家庭的團結及和諧,並懂得慎終追遠。
孝道的實踐層面
家庭: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生活:學習感恩、飲水思源、尊敬長者
學校:尊師重道、努力學習
資料來源:教育局通函
河南省郵政局推「現代版二十四孝」紀念郵票
河南省郵政局2015年推出「現代版二十四孝」紀念郵票與明信片,以漫畫形式呈現現代版二十四孝,提醒為人子女應如何盡孝。相較於「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二十四孝故事,該套郵票及明信片的內容更貼近現代生活,例如「關手機,陪父母好吃一餐」、「帶爸媽做體檢」及「出差給爸媽帶個小禮物」等。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表示,孝道本該如此日常,不用說得太沉重、讓人望而卻步。
北京市年年選「孝順榜樣」
為弘揚新時代孝道文化,自2010年起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老齡協會連續13年在全市選出「孝星」及「孝順榜樣」活動,至2023年已選出5.9萬名「孝星」和130名「孝順榜樣」。
2023年10名市民獲選為「孝順榜樣」,當中最年長的為83歲,最年輕19歲。83歲的崔淑琴來自北京東城區龍潭北里社區,雖然本身也是長者,但她身體力行,2017年起與其他義工組成「聚愛春暉志工」團隊,致力協助及服務區內長者。19歲「孝順榜樣」趙舵就讀大學二年級,其母體弱多病,父親患有尿毒症及腎衰竭,他需肩負照顧家庭的重擔,每天需花4個多小時往返學校,每星期要陪父親去醫院做透析檢查,其堅毅精神獲活動舉辦方表揚。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