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本色 「高低樓」減密集團體倡留
【明報專訊】始建於1960年代初的彩虹h將迎來清拆重建,消息傳出近一個月,不少市民前來打卡留念。「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表示,彩虹h特別之處除七彩漸變外牆,也包括公共空間的設計,建議日後保留停車場及其上方的天台球場,即使改建有關建築物時,也應保持樓宇疏落及高低有致的佈局。另一團體「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建議,保留或重置彩虹h具標誌性的建築物,包括h口紀念碑、彩虹立面及商店街等。
明報記者 李淑瑤
房局:擬再選一h研重建 適時公布
本報上月初報道,據消息指房委會選定重建逾60年歷史、逾7400伙的彩虹h,預計分期清拆,當局年底前公布。房屋局回覆查詢稱,房委會一直按其政策和4個基本原則,包括樓宇結構狀G、修葺工程成本效益、重建屋h附近有否合適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潛力,就實際情G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h。局方稱因應《施政報告2022》,正積極在目前進行及規劃的10個重建計劃以外,再選一條公共屋h展開重建研究,有結果會適時公布。
高效運用土地獲獎 建築成本少北角h逾半
彩虹h由私人建築及工程事務所Palmer and Turner(現稱 P&T Group,巴馬丹拿集團)設計,1962年至64年落成,並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首個頒發的銀牌獎。集團回覆稱,除彩虹h外,亦設計其他公共屋h,包括坪石h、興民h等。翻查資料,集團設計的穗禾苑1981年亦獲銀牌獎;另祖堯h和祈德尊新h分別於1981及1991年獲優異獎。
FAAR成員陳卓喬表示,翻查文件,當年彩虹h得獎原因包括屋h設計符合成本效益,能高效運用土地,滿足當時屋宇建設委員會需興建高密度屋h,應付龐大住屋需求,是質與量並重的實驗屋h項目之一。他又引述文件指出,彩虹h人均建築成本比更早建成的北角h少逾半,原因之一是彩虹h走廊兩旁皆連續設置單位,令可建的伙數更多。
建築師:高低錯落通風 中層遊樂空間採光
現時約1.75萬人居住的彩虹h,未予人密集感覺,關鍵是空間感。身為建築師的黃洪銓表示,一個屋h的空間感呈現於樓宇之間的密度和高度,以及人們在內的活動空間,彩虹h由8幢20層高的長形高座,以及3幢7層相連低座樓宇組成,高低錯落的樓宇格局有助屋h內的通風、採光及減少擠迫感。
黃洪銓又說,雖然彩虹h採用高樓宇密度的雙邊走廊型式,單位沒對流窗及外伸的露台,但高座7樓或以上的樓層皆設遊樂空間(Play Area),即不設單位、預留空間助樓層走廊通風採光,亦讓孩童毋須落地面,也可在樓層走廊間玩耍。
紀念碑「彩虹牆」商店街 有功能冀重置
FAAR成員袁偉然稱,政府規劃重建彩虹h時應思考利用低座保持樓宇之間的距離,由於該h鄰近舊機場,整體屋h佈局較Flat(扁平),橫向發展使其有空間營造一個小型社區,現時h內低座、學校、商舖等由四周8幢高座包圍。袁認為即使他日興建更高的樓宇時,亦應保留低座才可讓人不覺擠迫。
黃洪銓又表示,彩虹h屬本港早期屋h之一,各式店舖進駐部分低座地面,如茶餐廳、校服店、雜貨舖、理髮店等,方便居民生活,現仍有一些屹立60載的老店;另外停車場上的天台球場,四周可見彩虹立面,吸引公眾前來打卡和休憩,有其社會功能和地標意義,連同位於h口的開幕典禮紀念碑,冀局方思考保留。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