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年後極端暴雨量料增四成 學者促早定對策 「勿用過去規劃將來」
【明報專訊】一場世紀暴雨於9月突襲本港,癱瘓全城交通,多區現嚴重水浸、山泥傾瀉,事後更掀起有關應對極端天氣的討論。3間大學團隊的聯合研究推算,全球暖化下2040至2049年錄得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將較今年的極端暴雨增逾四成達每小時230毫米,而熱夜日數10年平均值亦較過去10年增約五成至48天(見另稿)。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建議政府盡早擬定應對極端天氣的方案,並檢視雨水排放系統,「千萬不要用過去的數值設計、規劃或管理將來的香港」。
中文大學建築學聯同香港大學、科技大學團隊,收集2001年起的本地氣候數據,並以「中溫室氣體排放情景(SSP2-4.5)」為基礎構建模型,推算未來極端暴雨將更頻密、降雨量亦增加;其中2040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或逾230毫米,即較9月時「500年一遇」暴雨創下的158.1毫米新高多逾四成;而到2090至2100年,「最高一小時雨量」或錄得接近300毫米雨量(見圖)。
結果亦顯示,在黑色暴雨、10號風球等極端天氣下「每小時降雨量多於10毫米」的時間佔比,料將由過去10年的54%,增至2040至2049年的73%。研究另模擬出2023年「蘇拉」等多個超強颱風的雨量分佈圖,估算同級別的颱風倘於2040至2049年重臨,帶來的雨量將再增加約30%至40%。
指全球暖化下雨量「只會愈來愈烈」
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表示,9月的世紀暴雨「究竟在兩年後回來,抑或4年後回來,其實沒有人知道」,但全球暖化下氣溫升高,大氣中的水氣亦隨之增加,出現極端暴雨的頻率必定會更密,降雨量亦「只會愈來愈激烈」。
學者籲研「更極端預警」系統
吳恩融補充,今次研究以現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致維持至本世紀中為基礎,惟按目前趨勢,全球碳排放將愈趨嚴重,強調推算結果已「相當保守」。他建議政府定期檢視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紅雨、黑雨後,還有什麼『白金雨』、『鑽石雨』呢?大於什麼(數值)才是黑雨呢?可能天文台也要檢討下,需不需要一個更極端的(預警)」。
吳恩融認為政府應與各界擬定緊急應對規程,包括水浸黑點的防洪備災措施等,「如果兩倍的水去到黃大仙站,黃大仙會水浸成什麼樣呢?或是否只得黃大仙會水浸呢?」他又呼籲市民常備緊急避難用品,萬一受困亦能維生。